宋朝时蘑菇界的吃货们

2024/8/14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医院是真是假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5.html

蘑菇是现如今很常见的美食,不但滋味鲜美而且营养丰富,高蛋白、低脂肪,有健脾胃、滋营养的功能,还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菌菇火锅尤其受人喜爱,临近冬日,人们更加会对蘑菇大快朵颐。

*图片摘自年《梅园菌谱》

论吃蘑菇,宋朝有几位敬业的吃货,不但爱吃还要写出来。

北宋苏东坡

文豪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吃个黄耳菌吃美了,马上就想到春天了,比雪莱节奏快。

这位大文学家是历史上著名的“吃货”,他写过一首与蘑菇相关的诗。

《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

遣化何时取众香,法筵斋钵久凄凉。寒蔬病甲谁能采,落叶空畦半已荒。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萧然放箸东南去,又入春山笋蕨乡。

这首诗大致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秋日落叶纷纷,园中一派萧肃凄凉,没有什么蔬菜可以采食,饥寒交迫的苏轼与参寥师走在园中,忽然发现树上长了一些黄耳菌,于是俩人拔起筷子美美地地吃起了一顿蘑菇大餐,吃美了的苏东坡佛看到了春天漫山遍野的春笋蕨菜。英国诗人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的大文豪吃个黄耳菌,就能从秋天一下想到春天,看来吃蘑菇容易让人文采飞扬啊。

*图片摘自年《梅园菌谱》

南宋高似孙

为了吃极品“蘑菇”也是蛮拼的,亲入深山峻岭。

这位南宋的进士不愧是高级知识份子,于幽深之地偶见集天地精华的菌菇,突然就研经修道顿悟了。“灵芝”果然有助于得道修仙啊。

《石桥纹蕈》

绝冥万丈深,积翠淩空危。

清涧月自浴,孤芳人不知。

石骨溜香髓,松苓涌凉脂。

忽然青云阴,见此白玉姿。

冉冉露痕重,漼漼雪花滋。

淑气注阳鼎,甘津灌华池。

开经拜修静,得道推安期。

聊欲燕其阳,饱食五色芝。

这一位“吃货”亲身考察野生菌产地,看到了穿石而过的清水培育着的美丽的松苓,心情愉悦于是高似孙开始了拜经修道,让心中了无杂陈,最后,宴请太阳,一起品尝这多彩的仙芝。

*图片摘自年《梅园菌谱》

南宋陈仁玉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好吃不如写本书,让大家都知道怎么吃。

这位大咖生活在南宋时期的浙江仙居县,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地,山丘多,植被丰富,为菌类提供了生长土壤和营养物质,亚热带季风气候也给菌类的生长带来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湿度。陈仁玉自幼与各种蘑菇“相见甚熟”。

*图片摘自年《梅园菌谱》

台州仙居的蘑菇凭借美味曾一度成为朝廷贡品,当时的官宦士绅阶层也以吃菌菜为时髦,还常有人因误食毒蘑菇而送命,因此陈仁玉在33岁时(宋理宗淳佑五年,公元年)写了世界上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

*图片摘自年《梅园菌谱》

《菌谱》共十一卷,翔实地记录了松蕈、竹菌、北方的蘑菇,以及灵芝、茯苓等11种菌菇的产区、性味、形状、品级、生长及采摘时间,具有很高的科技价值,故被编入《四库全书》,并且开创了世界蕈菌学的先河。

*图片摘自年《梅园菌谱》

明代的潘之恒(戏曲评论家、地理学家、诗人,副业“黄山导游”)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菌类百科2.0版本——《广菌谱》,记录了种菌菇。清代吴林在前两者基础上做了《吴蕈谱》,篇幅更长,不仅对大型真菌描述的更为细致,而且附入不少掌故,为三谱中成书最晚水平最高者。

*图片摘自年《梅园菌谱》

我泱泱大国在关于吃的问题上从来都是乐于钻研的,敬业的“吃货们”在我国发掘了可供食用的蘑菇有多种,每年会吃掉接近全球75%的蘑菇。

*图片摘自年《梅园菌谱》

西方人民不敢食用的鹿花菌、竹荪等有毒菌,在我国早已发现了对应的处理办法,如将鹿花菌晒干并用开水煮,便可悉数去除毒素,而竹荪的毒素仅存在于菌盖部分,采摘时只需将其头部切去既可。我们在吃的问题上总能爆发无限的聪明才智,毕竟民以食为天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69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