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蘑菇色如鹅掌味如蜜明月几时
2023/2/23 来源:不详白癜风能吃雪糕吗 http://m.39.net/news/a_9139532.html
雨季来了,又到了吃菌子的季节。
夏季吃菌菇,本是独属于云南人民的享受。松茸、鸡枞、竹荪,羊肚菌、牛肝菌、虎掌菌,青头菌、红葱菌、奶浆菌……千奇百怪的菌子各有各的独特口感和鲜美滋味,云南人民可以说自小就深谙其中奥妙,从夏季的第一场大雨开始,就按耐不住大快朵颐吃一顿菌子的心。当然,除了这些叫得上名的,更大的快乐来源于稀有和未知。在森林里采摘市场上买不到的野蘑菇,对云南人来说,是一件有着“致命”吸引力的事情。虽说毒蘑菇的威力早已口口相传深入人心,但每年依然有无数老饕“前仆后继”,为了一口独特的鲜味遭受上吐下泻的痛苦。不知从哪年起,“吃毒蘑菇看小人跳舞”成了每年夏天都要被大家拿出来重新加工一番的新闻,而“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的歌谣也迅速走红,成了年轻人之间互相调侃的时髦玩笑。
其实,爱吃菌子的不仅是云南,甚至也不仅仅是现代人。在中国这个吃货的国度里,它们很早就被端上了餐桌。北宋黄休复《茅亭客话》中这样记载:“夫蕈菌之初,皆草木变化,生树者曰蕈,生于地者曰菌。”长在树上的叫做蕈,长在地上的叫做菌,这是古人视角下蘑菇的分类方法。而有些更为罕见的大型真菌,古人称之为“芝”,宋代《尔雅翼》说“芝,瑞草,一岁三华,无根而生。”可见,芝向来是被人们视作祥瑞之物的。
也许神农尝百草时顺便把这些草木上生长的蕈和菌也一并尝过了,古人很早就能够鉴别出可食用的菌类,并且视为珍品。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曾发掘出与稻谷、酸枣等收集在一起的菌类遗存物,可见,古人食菌,至少有六千年的历史了。当然,古人也早就知道了有些菌类有毒,吃错了真的要“躺板板”,所以一定要煮熟才能食用。早在汉代,《金匮要略·方论》中就写道:“木耳赤色及养生者勿食。”而古人记载的多种菌类的烹调方式,都是要反复煮制的。比如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提到了一种“木耳菹”,以新鲜木耳为原料,用清水煮开五次,取出置冷水中洗净,切成细丝,将少许香菜、葱白段切碎,一起装盘,下豉汁、淡酱和醋调合,然后加入姜末和椒粉即成,“甚滑美”。所谓“菹”,原本指酸菜,通过描述来看,这道木耳菹,应该是一道凉拌酸辣木耳丝,想来也是开胃爽口,十分鲜美。还有一种做法叫做“缹菌”,所谓“缹”,就是烹煮,类似于今天的蘑菇汤了。选未开伞的鲜蘑菇,用淡盐水洗去泥土,在开水中焯一下,取出撕成碎片。将葱白段切细,与麻油、酥油一起熬汤,然后将鲜菌、浓豉汁、盐、椒末一起下入汤内煮熟即成。也可以加入猪、羊、鸡肉一起煮,味道应当类似于今天的香菇炖鸡汤了。
蘑菇不仅美味,而且天然易得,这种大自然馈赠的宝藏食材,最对苏东坡的胃口。他曾写过一首《与参寥师行园中得黄耳蕈》:遣化何时取众香,法筵斋钵久凄凉。
寒蔬病甲谁能采,落叶空畦半已荒。
老楮忽生黄耳菌,故人兼致白芽姜。
萧然放箸东南去,又入春山笋蕨乡。
暮秋时节,落叶纷纷,园中一派萧肃凄凉,没有什么蔬菜可以采食,饥寒交迫的苏轼与参寥师走在园中,忽然发现树上长了一些黄耳菌,于是俩人拿起筷子美美地吃起了一顿。最有趣的是最后一句,吃美了的苏东坡心情大好,放佛看到了春天漫山遍野的春笋蕨菜,这场面像极了美食节目里食客品尝美味后的蒙太奇,一口木耳下肚,鲜味由舌头直击大脑,一派欣欣向荣的春景突然展开在眼前,竹笋和蕨菜在春光里熠熠生辉。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宋代还有一位对蘑菇喜爱有加的诗人,便是杨万里。杨万里贬谪后的田园生活给他提供了邂逅各种“奇菇”的机缘,而他对这种食材的喜爱,堪称痴狂。他有一首《蕈子》,详细描述了雨后自己入山找蘑菇、采蘑菇,又回家煮蘑菇、吃蘑菇的经历: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
土膏松暖都渗入,蒸出蕈花团戢戢。
戴穿落叶忽起立,拨开落叶百数十。
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
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蒪丝无点涩。
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
菘羔楮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
作羹不可疏一日,作腊仍堪贮盈笈。
吃完还不算过瘾,最后甚至要“作腊仍堪贮盈笈”,把蘑菇晒干了收起来等待下次再吃,不可为爱之不深。而另一首《怪菌歌》更是神奇:
雨前无物撩眼界,雨里道边出奇怪。
数茎枯菌破土膏,即时便与人般高。
撒开圆顶丈来大,一菌可藏人一个。
……一个蘑菇竟然大到可以藏下一个人的地步,这岂不是咄咄怪事?我们只能怀疑,杨万里当年,是不是误食了毒蘑菇,看到了小人跳舞的“名场面”了。
蘑菇这东西,说来也的确是神奇。然而,这原本只属于深山老林的不起眼的生灵,纵然再神奇,也逃不过老死山中的结局。真正使它成为奇物的,不是它们自身,而是人。是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蘑菇走上了餐桌,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也逐渐有了文化的气息。虽说万物有灵,但说到底,万物之所以有灵,终究还是因为人。
来源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
作者
靳舒馨
编辑
李鑫
校对
黄紫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