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才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田景强雷竹
2023/1/28 来源:不详开栏的话: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离不开广大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青年人才主动参与和倾情奉献。近年来,贵州部分青年人才返乡,扎根乡土大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展身手,用知识与智慧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6月16日,贵州省委组织部、省乡村振兴局印发《鼓励引导青年人才返乡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工作方案》,通过挖掘选树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的先进典型,因势利导、典型引路,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返乡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为挖掘典型、树立榜样,即日起,我们开设《青年人才返乡投身乡村振兴》专栏,通过一个个典型人物,讲述青年人才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
刚刚采收完赤松茸,遵义市绥阳县宽阔水雷竹笋有机种植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田景强紧锣密鼓谋划红托竹荪种植,持续发展“长短结合”产业经济。
“我们以雷竹产业为主,短期种植红托竹荪、赤松茸,形成‘雷竹+’种植模式,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让乡村产业多姿多彩。”田景强说。
雷竹产业发展于年,彼时,田景强还在遵义鼎顺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有着不菲的收入。当他返回绥阳县旺草镇下寺村老家时,看到肥沃的土地撂荒,就决心回乡创业。之后,他辞去职务,满怀雄心壮志踏上创业之路,而在产业选择上,他犯难了。分析市场、优势,他走出去,到云南、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寻找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产业。
经过考察、专家建议,竹产业成为首选,他当即从四川省引进雷竹品种,试种50亩,成活率达到95%,还掌握了种植、管理技术。年,田景强流转亩土地,扩大雷竹种植面积,并成立绥阳县宽阔水雷竹笋有机种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70多户农户以前五年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构建利益共同体。修建平方米实验室,建设标准冷库、智能调温发酵车间、食品理化检测室和微生物室、分拣车间,可满足年产5万吨雷竹笋初加工。
“雷竹丰产周期长,需要3年以上,在这期间需要解决收益问题,我们通过在雷竹基地里种植红托竹荪、赤松茸,走林下经济路子,既提高土地利用率,也解决短期收益问题,逐步形成‘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种植路径,构建‘雷竹+’复合作物种植模式。”田景强说,目前种植的红托竹荪、赤松茸年产值20万元,让群众及时尝到产业发展的甜头。
秉承生态绿色理念,田景强致力于打造有机产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以豆、油菜为原料,微生物菌发酵有机肥,既降低生产成本,保证有机食品的品质,逐步形成以农养农、回归自然的发展方式。为打造以康养为主的现代老年产业服务基地奠定坚实基础。
随着产业发展,田景强聘请贵州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阳康养职业大学和贵州省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等省内知名竹产业发展、食用菌种植与开发、食品研发与加工、微生物发酵、环境卫生的专家和专业技术研究团队作为发展顾问,开展技术指导,填补种植、加工的技术空白。
“明年雷竹笋进入丰产,投产后亩产可达斤,我们将生产鲜竹笋、干竹笋等产品,通过与企业等合作,将生态有机产品销往广东、重庆等地市场。”田景强说。
目前,合作社已投入余万元,构建了“雷竹+经济作物”的立体种植模式,初步形成集种植、研发、加工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产业格局,成为旺草镇乡村振兴的一大推动力。
产业蓬勃发展,村民致富笑开颜。雷竹种植基地带动下寺村和平组77户入股、就近务工,每年务工收入10多万元,实现人均收入增收元。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雷竹+’模式,做好雷竹文章,推动雷竹产业向一二三产迈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对于未来,田景强成竹在胸。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小友
编辑 胡玉山
二审 袁国彬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