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再见故园再建家园

2023/7/30 来源:不详

白癜风临床科研与诊疗 http://m.39.net/baidianfeng/kycg/
<

一家两代人三位村干部亲历古田库区移民工程波澜壮阔的60余年,见证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众志成城的移民精神在古田落地生根——

再见故园再建家园

鸟瞰坂中村与翠屏湖李鸿驰摄

“翠屏湖的水下是一座千年古城,那里曾经是我父兄生活过的地方。”10月15日,49岁的古田县吉巷乡坂中村村主任高己德站在山坡上远眺翠屏湖,深情回忆起那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

年至年间,古田县为支持国家建设古田溪水电站,迁建整个县城,淹地4万多亩,移民4万余人,是当时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库区移民工程。60余年间,古田人民发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众志成城的移民精神,平地起新城,建起一个个望山见水留村韵的美丽乡村,书写了县域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库区淹城告别故园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一五”计划将古田溪梯级水电站列为全国第个重点建设工程,它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梯级水电站。

这项浩大工程选址古田溪,因其水量充足、河床陡峭。古田溪发源于屏南县,流经古田、闽清,全长约90公里,流域面积约平方公里,具备开发水电的优越条件。

古田溪梯级水电站一、二级电站位于古田县境内,根据当时的水库设计方案,要淹没县城及附近的11个乡57个自然村,移民4万余人。

为了确保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进度,迁城、移民工作加紧推进。年,古田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在距旧城西南9公里的罗华乡庄洋里新建县城。年1月25日,县城各界欢送第一批移民搬迁;2月25日,成立古田移民委员会,专门负责移民工作……

在这次移民浪潮中,位于城郊的坂中乡(年后改为大队,年后改为村)是第一阶段开展移民搬迁的地区。

“坂中移民类型很有代表性,集体迁移的有多户,投亲靠友的有40多户,后靠迁移的有多户,当时县里的要求是在年春耕生产前完成移民安置任务,我的父亲高益朝时任坂中乡乡长,肩负动员组织移民的重任。”高己德说。

据了解,年,坂中乡共有户多人,耕地面积多亩,房屋5万多平方米,祠堂庙宇8座,还有大片森林、果园。从故乡迁徙异乡,许多移民饱含“故土难移”的乡土情结,移民工作考验着基层干部的智慧。

高益朝带领乡干部首先做好集体迁移户的思想工作,逐户协调落实迁移事项,帮助移民有序迁居吉巷、大桥、建阳、武夷山等地。投亲靠友的移民多半是没有劳动力、没有亲属供养的特殊户,动员工作开展得较为顺利。

最后剩余的多户移民要后靠迁移至坂中北面的山坡上,大家对在荒山上重建家园普遍缺乏信心。为了消解弥漫的观望情绪,高益朝说服了相对富裕的叔父高利达率先迁移。在贫户看富户的氛围中,移民后进户纷纷变为先进户,促成坂中移民工作顺利完成。

年6月8日20时,古田溪一级水电站拦河坝关闸断流蓄水,形成人工湖,全县移民的家园沉入水下。

开荒造田自力更生

迁移只是库区移民工程的起点,4万多名移民要在新家园安身立命,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坂中后靠移民全部群居于第一代移民建筑中,每户移民不论家中人口多少、旧家有多大,都只能分得1至2个房间。

“这些新房都是在搬迁前用很短的时间突击赶造的,即所谓的‘卫星房’,虽然条件差且拥挤不堪,但不管怎样,总算有一个遮风挡雨的窝了。”高己德说。

安置坂中后靠移民的地方是一片荒山坡,建设条件较差,物资供给匮乏。为了摆脱无电、无水、无路的“三无”困境,高益朝一边带着干部奔走有关单位寻求支持,把电线拉到村里;另一边,组织熟悉泉脉的群众在村里打出第一口井,又艰难地修出2.5公里长的村道。(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电、水、路都通了,移民的吃饭问题也有了出路。大家群策群力,开荒造田,凡能引水的地就垦为稻田,旱地作地瓜园,高坡地段种植茶叶、油茶等,同时充分利用水库枯水期,抢种一季小麦、黄豆,缓解人多、地少、粮缺之艰。

经过几年努力,坂中群众的生产、生活开始有了起色,但是发展背后仍有隐忧。由于建水电站淹没大量土地,库区移民的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人地矛盾在当时的古田库区普遍存在。

至上世纪60年代末,古田引进段木栽培银耳技术,拉开了食用菌种植热潮的序幕,缺少耕地的坂中也受益其中。高益朝的二儿子高己贝犹记得,其父从山林中砍回几株杂木,锯成段木,打孔接菌,率先在坂中成功试种银耳,带动许多乡亲加入银耳生产队伍。

年,农村体制改革,实行社改乡镇、大队改村,村干部由村民选举产生。是年,高益朝婉拒了村民提名的候选人资格,高己贝最终当选坂中村村主任,在村“两委”一干就是15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古田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关键期,当地菇农先后试验成功银耳瓶栽和银耳袋栽技术,成功开发香菇室外袋栽、竹荪生料栽培技术及银耳棉籽壳代料栽培技术,为90年代在全国率先掀起五次食用菌生产浪潮奠定技术基础。

高己贝说,随着食用菌栽培技术日渐成熟,越来越多坂中群众转向发展“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食用菌产业,大家有了稳定收入,在移民安置区的生活逐渐安定了下来。

综合开发振兴库区

第一次库区移民过去约30年后,古田县为支持国家建设“七五”计划项目水口电站,再淹地2万余亩,移民2万余人,新建黄田、水口两镇。两度大移民,古田人民为支持国家电站建设作出奉献;两大库区,也为古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阔前景。

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曾对古田的建设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古田县发展山区经济要坚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的方针,要把新老库区的工作装到一个盘子里考虑,新老库区一起开发,将重点工作放在发展生产上。

食用菌产业无疑是当时古田县搞好山区经济的最大优势,因此县里在更大范围内动员移民种植食用菌并走南闯北编织销售网络,走出一条以食用菌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好路子。

与此同时,古田库区移民依托铁路边、国道边、闽江边、水库边、县区边的“五边”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水果、蔬菜、水产、茶叶、红曲等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村财和村民收入。

在坂中村,移民利用食用菌生产带来的大量剩余资金投入到开山种果的热潮中,种植水蜜桃、芙蓉李、油柰等,与食用菌形成错季生产。目前,坂中村90%村民从事银耳生产,年产银耳万袋,此外还种植各类水果多亩,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2万元。

“钱袋子”鼓了,没有让坂中人淡忘艰苦奋斗、众志成城的库区移民精神。

年,高益朝的三儿子高已德当选坂中村村主任后,带领干部群众用好用活库区移民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齐心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改造提升早期移民建筑,推进移民文化馆、房屋立面改造、乡思岛野餐营地、山间步行栈道等项目建设。今年以来,村里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大力推进古田县乡村振兴学院坂中实训基地、坂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拥翠长廊、间标准化菇棚等项目建设。

“我没有经历过父兄移民搬迁初期那段最艰难的历程,却有幸见证了坂中村近年来的美丽蜕变。”高己德说,如今的坂中村依山临湖、村美如景,移民文化被巧妙融入乡村旅游,成为远近闻名的“移民文化旅游村”,今年国庆长假接待游客上千人次。

坂中村的沧桑巨变是古田库区发展的一个缩影。60余年间,数以万计的古田库区移民在县内外安了家,离乡背井带来的不适应早已烟消云散,振兴库区发展的初心使命始终未改。

(龚键荣江山李燕)

来源:闽东日报

原标题:《再见故园再建家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0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