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县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天眼新闻

2023/7/30 来源:不详

金秋的织金,星罗棋布的种植大棚里、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中、纵横交错的耕作沟垄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一幅“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的景象。

织金,位于贵州中部偏西——黔中经济核心区,地处乌江上游支流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的三角地带,是传统农业大县。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织金县以“调结构、建基地、推产业、保生态、促增收”为出发点,结合气候土壤、生物资源、产业基础、地理区位、交通条件等因素,精准谋划产业布局,打造“中国竹荪之乡”“全国最大皂角集散地”等品牌,把皂角、竹荪、蔬菜(南瓜)等特色优势产业列为主导产业,同时大力招商引资、推进园区建设,一批龙头企业涌现,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不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结构调整“舞龙头”   金秋时节,瓜果飘香。织金县上坪寨乡中山村,宽阔的克老坝静卧其间,坝子中央,康家河蜿蜒而过。年以前,坝子上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在产业结构调整后,如今改种香葱。田地边,村民三五一堆,围坐一起分拣香葱。“以前种水稻和油菜,亩产值元左右;现在种香葱,亩产值在一万元以上。”村民余文红说。   年12月,织金县引进贵州新农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上坪寨乡投资建设香葱种植基地。通过近两年的耕耘,克老坝已摇身变成远近闻名的香葱基地,覆盖附近三个行政村——上水、中山和坡脚,种植规模已达亩。   “基地每天运往贵阳的香葱有20多吨。”中山村村主任曹永介绍,自年4月份开始种植香葱以来,每天有近名村民到基地务工,惠及上坪寨乡近10个村民组。   该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每年元一亩的价格流转土地后进行统一管理。公司负责香葱的生产、销售,合作社负责村民的劳务和运输,既解决了销售的后顾之忧,也保证了村民长期务工的需求。   金开林家是中山村贫困户,家里有两人在基地务工,每月能领到近0元的工资。“只要有活干,脱贫就没问题。”金开林说,“以前村里很多人都想争低保,现在大家都想挣工资。”   依托县农发公司平台,近年来,织金县相继引进正邦集团、勐海农业、湖北裕国菇业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全县家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与1.12万户3.89万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全县还培育新型农业市场经营主体余个,实现了每个乡镇(街道)和每个行政村(社区)都有一个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菌类栽培“遍地花”   织金是“中国竹荪之乡”,织金竹荪是“地理标志产品”。   20世纪80年代初,织金群众就开始摸索竹荪的菌种培育,尝试在室内种植。“市价最高时,每公斤达元。”织金王氏竹荪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敬明说,卖价最高时,50克竹荪就可换1克黄金。   走进织金县茶店乡亩竹荪种植示范基地,眼前是连片的长方形的棕色大棚,棚外空地上,是竹荪细木加工点,大棚内,工人或垒土或栽培。基地所在的群丰村辖10个村民组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基地以“合作社+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贫困户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互惠共赢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土地流转增收。项目累计流转土地亩,期限2年,流转费每亩每年元,由合作社一次性付清。二是‘村集体经济’入股分红。用村集体经济50万元入股合作社,1年分红3万元。三是提供就业增收。种植1亩竹荪约需使用劳动力人(次),按现行劳动力市场价格,可产生劳务收入1元,加上土地流转费元,1亩土地农户可在一年半收入13元。”茶店乡党委书记李华介绍,种植竹荪效益是种植玉米的20倍以上。   一花引领百花红。发展竹荪产业的同时,其他种类的食用菌种植也在织金遍地开花。   皂角筑起“绿银行”   “不种玉米种皂角”,织金县猫场镇的沈堂能打心里支持。   “种皂角树,前3年看不到效果,第3年至第5年皂角籽亩产量只有6到10公斤,亩产值元至元;等到丰产期,亩产就能达到公斤以上,亩产值超0元。同时,亩产皂荚1公斤,可加工皂角米公斤,亩产值近元。”沈堂能说,他种植的皂角树是他家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皂角精是皂角籽的加工成品。一直以来,织金县皂角精备受各地客商青睐,远销日本、新加坡、东南亚等地。随着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猫场镇一度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皂角精加工基地。“每年需外购皂角籽余吨,价格约11万元/吨,加工成品余吨,市场均价格元/公斤,年销售总额3.24亿元左右,利润约0余万元。”猫场镇党委书记李劲松介绍,由于原料紧缺,猫场镇经销商每年都会前往河南、湖北、山东、山西等皂角产地收购原料,加工后再外销,每年的加工费高达3余万元。   近年来,猫场镇大力发展这一高产出、高利益、低风险产业,整合退耕还林项目资金,农户自愿以土地入股,公司投资参与共同发展,在高克村、补花村、窑上村种植皂角0余亩。在组织方式上采取“公司+支部+基地+农户”模式,由公司统一购置种苗、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建立基地、统一规划管理,产品由公司协助农户组织对外销售。项目投产后,产生收益按公司30%,农户60%,村集体10%的比例进行分成。   在发展皂角产业的头三年空档期,村民以短养长,在皂角树下套种辣椒、魔芋、马铃薯。目前,猫场镇皂角树种植已达1余亩,分布在全镇28个村(居),盛产期亩产值可达13元,将带动户人(其中贫困户户人)增收。   农旅融合“游客涌”   春赏花、秋摘果。近年来,织金县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不俗成绩。   春天,织金县官寨乡麻窝村,洁白似雪的樱桃花铺满山谷,如诗如画的美景引得游客纷至沓来。“这里山高坡陡土层薄,以前种包谷每亩只有元左右的收入,现在种玛瑙红樱桃,亩产值余元;游客来了,还要买特产、吃小吃,又是一笔收入。”57岁的麻窝村村民陈启乾说,吃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现在没有人再种玉米了。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村因地制宜,以‘樱桃主打、桃柑跟上、草莓添翼、矮秆补缺’,95%的土地都种植了经济作物。”麻窝村党支部书记陈凌峰介绍。   经过几年的发展,麻窝村已成为“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农旅结合的“花果园”。为了将优势做强、特色做优,除了种植樱桃,麻窝村还栽种了柑橘、艳红桃等,弥补樱桃采摘期短的缺点,实现了四季花果不断。同时,还在林下套种早熟豌豆、胡豆、荞麦等矮秆作物,最大限度增加农民收入。   近些年,麻窝村相继建设开通通村油路、连户便道,旅游公路、旅游步道,建起了苗族风情场和对歌亭。此外,在帮扶部门的资助下,借助“渴望工程”修建了一座小型提灌站和一个储水窖,解决了全村近千人的饮水问题;借助农村危房改造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将全村户农户房屋改建成粉墙碧瓦的黔西北民居;在组织部门的帮助下,投入20多万元建起了远程教育站点和图书室,进一步推动了麻窝村的乡村旅游。   农业大棚“金满仓”   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织金县马场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的土地上产出了“金满仓、玉满堂”的好效益。   走进马场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育苗棚,各种蔬菜幼苗娇嫩碧绿,在大棚内一畦又一畦的延伸,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苗盘里先撒一点泥土,放上一粒种子,盖上泥土后再铺上一层有机肥……在大棚内工作的村民王志群手法娴熟。过去,她对这项农业新技术可是一窍不通,   村民陈朝学过去种水稻和油菜,如今,他把家里的土地以每年每亩元的价格流转给基地。“每年能拿到多元的流转费,在基地务工每月还有2元至元的工资。”他说。   马场现代农业综合产业园是恒大集团对口帮扶项目,位于马场镇大陌村和台子村,涉及7个村22个村民组,占地约亩,总投资2.5亿元,主要建设台子、磨支、沙冲三个肉牛养殖场基地、1个蔬菜大棚基地、育苗中心、饲料加工厂、接待中心和观景台,全部建成后,相关产业可覆盖全镇所有贫困户。   陈泽尔白青茂王春府张开国

编辑何涛编审杨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50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