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引领走出乡村全面振兴新路

2023/4/9 来源:不详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夏至已至,气温逐渐攀升。俯瞰寿乡蕉岭,一幅秀美和谐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开。

蓝坊镇峰口村的百香果基地内,一颗颗饱满的百香果悬挂在枝头,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晃着,看着即将成熟的百香果,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品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天气炎热,在蕉岭县太行山森林公园内,蕉城镇东山村村民们坐在榕树下,拿着蒲扇,谈笑风生;在新铺镇东陂村的食用菌养殖大棚内,肥沃的土地孕育着新的希望。

通过强化党建引领,蕉岭县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探索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道路。一个个产业强村、美丽新农村、文明新村不断涌现,成为蕉岭乡村振兴图景中的点睛之笔。

党建强,人心聚,产业兴。今年以来,蕉岭县聚焦基层党建,围绕“强基础、转作风”不断夯实党建基础,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带动乡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建设,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动能、治理效能,走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接下来,蕉岭将继续强化党建引领,突出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注重实效、久久为功,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下沉一线

乡风好起来

“书记,今天你一定要帮我解决问题,不然我就留在党群服务中心不走了!”

“你遇到什么事儿了?坐下来喝杯茶好好说,语气柔和些,大家都不是外人。”

“我想知道,为什么村子的自来水管会经过我们家门口?我现在出门很不方便,可不可以迁走?”

“自来水管网建设,是惠及全村的好事,能够解决村子自来水问题,方便大家生活,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支持。”

……

在蓝坊镇峰口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前,林品顺正耐心地给村民孙叔做工作。

起初,孙叔一只手叉着腰,另一只手指着地板,骂骂咧咧,表情严肃,说话声在党群服务中心的3楼也能够听得到。在林品顺的劝导,孙叔的嘴角逐渐上扬,怒气冲冲的神情也消失了,最后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村民们性格耿直,有一说一,有时需要我们多一些耐心,坐下来跟他们好好沟通,就能够了解他们的想法,解决好他们急难愁盼的问题。”林品顺笑着对笔者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农村工作开展得是否顺利,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获得村民的支持。村民们支持了,工作便能事半功倍。“村民‘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是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农村基层治理工作的关键就是做好村民工作。”林品顺说。

充实基层治理力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党员干部主动带头下沉是关键,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与群众“手牵手”“心连心”是下沉的应有之意。

蕉岭县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有无加强为唯一标准,加强党建引领,以“三强四带”工程为抓手,实施“一支部一品牌”建设,“一村一策”提升组织力,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夯实乡村治理核心,推动农村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向党组织靠拢。与此同时,完善党支部服务日制度和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服务群众制度,让群众的事发生在身边、解决在身边。

6月上旬,连日的强降雨,让地处山区的峰口村多地发生小型山体滑坡。峰口村的党员干部联合挂村干部迅速行动,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老旧房屋、低洼地带、山塘水库等进行地毯式风险隐患排查,同时落实挂点分片包干联系群众制度和加强值班值守。

“按照村民小组的地理界限进行划分,每一名村民小组组长负责通知辖区内的群众进行避险,确保不漏一户、不少一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林品顺说。

除此之外,蕉岭每年投入万元高标准规范化新(修)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全面打造服务基层的“红色阵地”,是蕉岭推动乡村治理“一个地方说事”的重要保障。

目前,该县个村(居)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按照有场地、有人员、有制度、有活动、有经费、有设备“六有”标准建设党代表、人大代表镇级中心联络站,规范设置党代表、人大代表村级联络站点,搭建代表与群众联络平台。

同时建立支部服务日制度和人大代表服务日制度,村党组织书记、委员每周五,县、镇人大代表每周二,在党群服务中心接待服务党员群众,收集民意、解决问题,让群众诉求有人听、有人管、有人帮。

党员带头

环境美起来

走进位于蕉城镇东山村的太行山森林公园,一阵清风迎面袭来。茂密的榕树下放置着石凳,供村民们乘凉;树旁还有一口水池,微风吹来,池中泛起阵阵涟漪,几只金鱼不时浮出水面;公园更深处,一条正在修建的阶梯延伸向远方。

曾经,太行山森林公园因管理不善,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如今,在该村党总支部的管理下,公园的环境越变越好,乱扔垃圾的现象减少了,还建起了生态停车场,成为附近镇、村居民饭后散步、周末郊游的好去处。

变化不仅发生在太行山森林公园内,还有东山村内。“以前,村民还会随手扔垃圾,在路边、菜园偶尔能看到塑料袋的‘身影’。”村民陈琼新笑道,在村党总支部的管理下,村容村貌一天比一天好。“村里现在都是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常青的绿植,生活环境好了,我们都不好意思乱倒垃圾了。”

谈及东山村的变化,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丘德金最有发言权,因为每一块地砖、每一处景观都浸透着村党员干部的心血。“在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每周定期开展志愿清理活动,党员干部带头,动员村民一同参与到村子人居环境管理中来,调动村民参与管理村子事务的积极性。”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经过多次商量,东山村党总支部明确了“谁整治、怎么整治、整成啥样”等措施,一场轰轰烈烈的环境整治运动在全村开展起来。

如今,东山村的每条街巷、每座房屋都是独特的景观,绿树摇曳、花团锦簇,房前屋后的菜园子装点着整座村庄,颇有“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的美感。

近年来,蕉岭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来抓,对标对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目标任务,以厕所改造、垃圾污水治理、街巷硬化、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等为主攻方向,实施“九大攻坚”行动,全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回头看”行动和村庄清洁行动,实施“三清三拆”百日攻坚行动,推进拆旧建新、拆旧复垦和“四小园”建设,促进农村变美、农民变富。

此外,蕉岭在美丽乡村现有的基础上,连点成面,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旅游路线,实现由“点上美”向“面上美”推进。

漫步于石窟河旁的“寿乡画廊”碧道,山水景色映入眼帘。石窟河穿城而过,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碧道两旁绿树成荫,微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远处青山连绵,近处居民结伴而行,谈笑风生。

“我每天早晨都会来这里散步、锻炼。空气好、环境好,即使是炎炎夏日,也不会让人感觉到热。”居民廖阿姨告诉笔者,不仅是老年人,碧道上也能常常看到年轻跑步爱好者的身影。

截至目前,蕉岭已建成石窟河“寿乡画廊”“长寿乡中乡”“水墨长潭”3条省级美丽乡村精品线路。

党员示范

产业强起来

走进新铺镇东陂村的竹荪种植基地,只见一片空旷的泥土上布满白色的菌丝,让笔者忍不住发问:“竹荪在哪里?”该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日兴指着一颗颗黑色如鸡蛋般圆润的“东西”告诉笔者:“这就是竹荪还没长开的模样。”

沿着基地的田埂向基地更深处走去,一朵朵穿着白色“小纱裙”的竹荪便展现在笔者眼前。“竹荪市场好、价格好,味道也特别好,煲鸡汤可甜了。”张日兴采下一株竹荪向笔者介绍。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乡村产业如何做大?党员干部是关键。早年间,因地理条件差,村子道路不畅,东陂村想发展产业却力不从心。“我们村土地分散,加之交通不便,想发展规模化产业不容易。”张日兴说。

经过村两委班子多次商量,他们瞅准了食用菌产业。“东陂村是吴清平院士的故乡,用好院士资源助力产业发展,是一条新的路子。”

经过前期筹备和土地流转,东陂村建起20亩竹荪菇种植基地,6名村干部便是产业的带头人。“我们村干部带头先做,探索食用菌的市场,如果产业有市场、有前景,便能鼓励村民参与种植,逐渐将产业做大。”

农民是农业产业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着力增强农民参与融合能力,创新收益分享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有效激励机制,才能让农民得到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的增值效益。

近年来,蕉岭通过培养壮大党员致富带头人队伍,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做好“一名党员一盏明灯”的“引路人”,依托行业协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区企业等经济组织,把党员分布到产业链中,不仅让农民口袋鼓起来,也让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

此外,蕉岭推广用好以“党支部+五社”(党支部+股份合作经济联社、土地合作社、资金合作社、劳务合作社、产业合作社)为组织载体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广育模式”,实施村级集体经济“10万+”提质增量行动,每年投入万元成立县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统筹安排万元风险补偿基金,推动产业项目落地。

截至年底,全县已全面消除5万元以下村集体经济薄弱村,80%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仅用一年时间完成上级两年的任务安排。

站在种植基地,看着生长的竹荪,张日兴脸上笑容满满:“我们将用好院士资源,把竹荪产业做大,助力乡村振兴,让我们的村民富起来。”

相关

三圳镇:

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走进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亩的荷塘里,荷叶随风飘动,采莲工人穿行在荷塘里,动作娴熟地采摘莲蓬。而在九岭村盛达家庭农场莲子加工基地内,村民手指轻挑,颗颗莲子便被剥落出来,一旁莲子烘干机正不停地运转着。

近年来,九岭村充分利用荷花的观赏性发展特色乡村旅游,通过莲子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品质,同时积极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带动更多农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莲子产业的风景和“钱景”共赢。“每年6—8月,是村子最热闹的时候,许多家庭前来赏荷花、买莲子。”九岭村村干部王翠说。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地制宜,找准产业,才能让村民鼓起钱袋子。三圳镇地势平坦,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且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该镇农业发达,历来是农业大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瞄准精致高效农业,三圳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流转土地,通过充分利用时节特点,不同时期穿插种植不同蔬菜,有效盘活土地的同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效带动当地村民增收致富。

在产业发展方面,三圳镇突出“一村一品”,发展壮大农业基地,在土地确权的基础上,盘活土地资源。根据各村特色,建成莲子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无花果基地等,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未来,我们将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富硒、长寿资源禀赋,继续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借助政策东风,培育好农业示范基地,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走出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三圳镇相关负责人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