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从不适宜人类居住到人与自然和谐发

2023/3/27 来源:不详

盛夏,贵州西北部,牛栏江畔,绿树成荫。“年培育火棘苗1.5亿株,去年又播了2万亩车桑子,今年要把没有播种的地方都全部播上,明年牛栏江一线将全部披绿。”在威宁自治县盐仓镇的退耕还林种植现场,该县林业局副局长赵国钦兴奋地说。然而,30多年前的毕节,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人民群众生活极端贫困,被联合国专家贴上“不宜人居之地”的标签,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人与自然的“对峙”状态,亟待解决!

曾经的黔西市古胜村,石漠化严重(翻拍照片)

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征,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农村改革试验区——毕节试验区成立,开启了中国在最贫困区域“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互相促进”的改革试验。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赋予毕节“两新”使命:毕节试验区要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同时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近年来,毕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实现了从“不适宜人类居住”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华丽转身。

地球彩带——百里杜鹃燕春贵摄(贵州图片库发)

保护自然绿水青山成为自然财富每天一大早,邹点昌都会戴上红袖套和护林员工作牌,前往大沙湾林场巡山护林。邹点昌是黔西市大关镇后寨社区的护林员,他负责的大沙湾林场共有多亩林地,社区共5名护林员,邹点昌巡林的面积是5人中最多的。年1月,林长制在大关镇开始落地落实,明确了镇级林长(正科级领导任镇级林长,副科级领导任镇级副林长),制作林长工作牌。“按规定,护林员在巡山护林时,不光要做好巡林记录,还要有当天的巡林照片。”张崇志边说边在手机上翻后寨社区“护林工作群”里,每天都会有护林员发送巡林照片“打卡”。据了解,大关镇林长体系现有镇级林长2人,镇级副林长6人,村级林长14人,护林员84人,形成了党政同责、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小见大。自年9月率先在全省推行林长制,毕节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利用率,推动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年,毕节市森林面积达到万亩,同比增长6.26%。“我们积极构建‘部署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着力提高林业治理能力和森林自身修复能力,实现天更蓝、山更青、景更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毕节市林业局局长喻祖常说。  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做到青山绿树有人护,乌蒙大地林茂、山美、人富的高质量发展进行曲,已经奏响。

在七星关区拱拢坪林场,护林员走在巡林的路上

顺应自然绿水青山成为社会财富夏日的毕节,乌江源畔,苗族同胞唱着动人的歌谣,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九洞天里,伏流之上,载着游客的游船前后错落;彝山花谷,接过百里杜鹃的接力棒,招待八方来客……风倚千重翠,水携万里光。毕节美丽经济的蓬勃发展,正是得益于眼前实实在在的风景。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毕节依托良好生态,将“旅游兴市”战略干在实处、做到细处,旅游资源禀赋得到有效开发,山地旅游产品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加快形成、旅游市场得到壮大。“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达4.24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以上。位于七星关区的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类型多样,属景观复合型森林公园。其森林覆盖率达95%,素有“避暑胜地、森林氧吧”之美誉,是游客们休闲娱乐的近郊热门景区之一。毕节市周驿茶场森林康养基地便坐落于这座天然的“森林氧吧”之中。自年获“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以来,毕节市周驿茶场森林康养基地便不断升级提质,现已建成以森林康养为主,集农作物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康养场所,成为全域旅游大背景下,“旅游+康养”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毕节市强化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供给持续优化,百里杜鹃、织金洞、韭菜坪、九洞天、油杉河等景区提质升级成效明显,平远古镇、彝山花谷、奢香古镇、金海湖旅游区等一批景区景点陆续投入市场,新旧景区接续发展,全域旅游供给格局不断丰富。

在黔西市洪水镇长堰村,村民在花卉种植基地里忙碌

尊重自然绿水青山成为经济财富盛夏时节,纳雍县化作林场满山苍翠,生机盎然。步入林间,树上栽种的铁皮石斛一圈圈绕着树干,惹人眼球;林间栽种的红托竹荪、黄精、黑木耳等,长势喜人;三五成群的工人穿梭其间,忙得不亦乐乎。“拥有8万余亩林地的化作林场,在以前,只能依靠育苗和计划采伐林木维持发展,良好的资源禀赋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化作林场场长田庆刚介绍。面对困局,如何突围?“我们结合林场的实际情况,决定发展林下经济,让林业和林下经济充分融合。”纳雍县林下经济办公室副主任陈刚说,目前纳雍已规划出4万亩林地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旅等林下经济产业,覆盖当地群众余户,真正让青山变“金山”。见微知著。化作林场的转型之路,是毕节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如今,毕节逐步建立起以特色经果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为支撑体系的林业生态产业良性发展格局,将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天的“绿色银行”,有效推动绿色产业向前发展。据统计,毕节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28万亩、实现产值共计40.85亿元。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有效联结农村人口35.41万人,助推11.7万余贫困人口脱贫。唱好绿色大戏,编织生态美梦,是毕节市始终如一的追求。从“不适宜人类居住”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毕节狠抓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乌蒙高原绝地突围,华丽变身,继续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美美与共的佳话。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尹莉编辑刘娟编审杨仪施昱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34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