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起的号子在群山间回荡
2023/3/18 来源:不详本报采访组
一直以来,置于全国来看,贵州农村是相对落后的。但贵州人民不甘于落后,年以来,贵州省委决意通过一场“革命”奋起直追,改变农村经济落后局面!
去年初,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作为一项主要领导亲自抓的重大战略,一经部署,便在全省引发了一场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的大转变。
去年末,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又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要认真算好农村产业革命“秋收账”,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将这场革命进行到底。
一年来,贵州省内一些干部群众对这场革命的必要性曾有过质疑,对其重要性曾认识不足,对个别地市推动产业革命的方式也一度颇有微词。但最终,贵州全省上下凝聚起一股革命者所特有的豪情干劲,采取超常规的举措,紧紧扭住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和基层党建这“八要素”,施行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的“五步工作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向前迈出了坚实一步。
一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尚不足以换来贵州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已经让不少党政干部坚定了夺取农村产业革命最终胜利的信心,让跟着这场革命前行的农民群众尝到了农村产业升级的甜头。
一年的实践难说成与败。距离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革命目标”还相差较远,但贵州干部群众统一了认识,找准了打法,产业转型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初显,打赢这场革命、实现农村奋起的号子已经响彻群山之间。
贵州“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这一年间,本报采访组赴贵州探访它的由来缘起和整体部署,驻黔记者持续奔走“黔”行,与这场革命中的干部群众一道于青萍之末见风起、看微澜之间大浪成,最终形成了对贵州农村经济产业革命的框架性认识,也获得了一些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性启示,谨以此文记之。
缘起
贵州为什么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
一直以来,贵州农产品身上贴着优质、绿色、特色的标签,颇受市场欢迎;这个山地公园省的乡村景致多姿、文化多彩,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着不错的条件。
但整体上看,贵州农村产业却并不突出——本就稀少的土地上,主要种的是效益较低的籽粒玉米,经济作物好的不多、多的不好,样样都有一些,样样不成气候;农产品多初加工、粗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农业企业实力较弱,带动力不强,国家级龙头企业数仅占全国的2.2%;虽有一批乡村旅游较红火的村,但相较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而言,产业发展还很不充分。
贵州历届省委、省政府,一直在尝试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并取得了一些可贵的成绩,但受制于发展阶段,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让农村产业强起来。
贵州这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掀起的。尽管现在断言这场革命必将胜利为时过早,但于今来看,它具备了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恰逢其时。
天下山,聚云贵。在贵州,25度以下坡地即可划为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先天“营养不良”。即便如此,在相当长历史时期里,种粮解决吃饭问题,仍是贵州人既无奈又正确的选择。近些年来,贵州夯实稳粮根基,粮食产量稳定在万吨以上,为农村产业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粮草”。
贵州乡村交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在过去短短数年中,有了历史性改善。上千公里的隧道总里程、2.4万余座桥梁,穿山跨谷,将天堑变通途,一改乡村交通闭塞颓势。农村电商和大数据产业勃兴,让“云”上的贵州一举从工业经济时代的边缘走到了新经济时代的中心,“与其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农村淘宝”成为越来越多农民的选择,“黔货出山”走上了信息高速路。
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恰顺其势。
贵州的环境是多样的。山地和多变的气候带来了生态多样性,将贵州稀缺的耕地资源由平面拉成了立体,产业规模空间随之成几何数增长;各类特色产业在低、中、高山区合理分布,总能找到最适合其生长的一方水土。
贵州的资源是多元的。万重山中,遍地是宝。以中草药为例,黔地无闲草,处处皆灵药,天麻、太子参、山银花、石斛、刺梨等多种中草药将贵州变成了一座“中草药库”。值得一提的是,贵州农村历史上相对封闭落后,工矿企业少,几乎无污染,因而为农产品添了一抹“宝贵的绿”。
贵州的文化是多彩的。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百姓民俗交融在一起,让贵州农村的日常变成了有看头、有玩头,看了玩了还有念想的“节目”,将农宅庭院变成看到了就想进来、进来了就想住下、住下了就不想走的“身心安放之所”。
所有这些优势,一经寓于产业,正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对差异化、高品质农产品的渴求,赶上了城里人对农业农村多功能性的需要,来一场产业革命,将贵州的环境、资源、文化变成竞争力,可谓来得正是时候。
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恰合民意。
曾几何时,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贵州人类发展指数仅超过纳米比亚,农民生活深陷贫困泥淖。至年初,贵州全省还有近万贫困人口,占全国的8.86%,贫困发生率达7.7%,比全国水平高4.6个百分点,是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
按照脱贫攻坚时间表,年贵州要实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超过万人,退出贫困县16个的目标。同时要在乡村振兴开局之年,农村经济向前迈出坚实一步。不来这样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就难以脱贫,脱了贫也容易返贫,无法致富。
贵州省委干这场革命、全省上下誓要打赢这场革命,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这万农村贫困群众和万农民的脱贫致富梦。
共识
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是如何转变的?
年三四月间,贵州一些县乡基层干部几乎整日呆在村里,劝说农民少种一点玉米。而得到的回应却并不理想。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靠玉米为生,很多农民只会种玉米,对省里调减籽粒玉米的政策不理解、不接受,甚至不听不信。
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是贵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年春,贵州曾就调减玉米、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作出专门部署。但这项工作推进得十分缓慢,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余万亩,年全年只减了不足38万亩。
贵州省委领导在一次会议上非常严厉地指出,贵州农产品质量好、潜力大,但没有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看着国内大城市市场被其他省农产品占领,有的同志心急如焚却束手无策,有的同志置若罔闻、麻木不仁。追根溯源是观念落后,思想不够解放,对脱贫大业没有责任感、紧迫感。
年,贵州将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作为推动农村深刻产业革命的关键一招。省委召开会议决定“拿出最好的土地种植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改变种玉米的传统,将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
能不能把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年的春天,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走势。当时来看,形势并不乐观。
传统往往有着巨大的惯性,改变祖祖辈辈养成的种植习惯,革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树立市场思维、形成市场意识、把握市场规律,并不容易。关键在于,要通过宣传和示范的力量,让干部们、乡亲们发自内心地相信土里不仅能种粮食,还能“长金子”,自觉自愿调整种植结构,从“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
“不是不让种玉米,籽粒玉米代表的是低效作物。”“咱们就这些地,种上玉米就种不了更挣钱的东西了。”“要换换脑筋,原来惦记产量,现在得考虑效益。”贵州农业农村系统干部深入到农民群众中间,一遍遍地讲,变着法地劝。
村干部带头不种籽粒玉米、改种冷凉蔬菜;党政干部力劝自己的亲戚朋友搞起了食用菌;返乡的农民工、大学生自主地选择了特色产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最能打消农民的疑虑,不少农民自觉地跟着调整起来。
干部给农民算的是经济账,省委给干部们还要算生态账。贵州土壤瘠薄、耕地破碎、水利灌溉条件差,是“镰刀弯”重点调整区域之一,种植用水量大的玉米,实在“划不来”。
共识一经形成,夺取产业革命胜利的内生力量便凝聚起来了。
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了。年,贵州全省调减玉米.19万亩,是年调减面积的20多倍。腾出来的面积,种上了蔬果药茶菌等高效替代作物,种植面积达.67万亩。群山环绕的黔南州平塘县,农业人口占比超过9成。年4月,记者前去采访时,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调减了18.45万亩玉米种植面积,部分乡镇调减率达到80%以上。
调减玉米,当然不是产业革命的全部,但在调减玉米的过程中,贵州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工作作风悄然转变。懒惰麻木、因循守旧、小农经济思想被破除,积极作为、探索求变、融入大市场的观念树立起来,思想统一带来了步调一致。与特色高效产业相配套的发展方式随之而来,乡村产业开始重规模、重标准,农民开始有了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的意识,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干部中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真抓实干之风,以较真碰硬的作风保证产业革命不断前进。
共识的达成,意味着全省上下认识到这是一场绕不过去的革命。但这不代表着顾虑的消除:产业选得准不准?农民会不会干?资金能不能跟上?有没有产量过剩的可能?会不会富了老板、苦了老乡?
一系列问题,等待答案。真正的考验,刚刚开始。
打法
“八要素”是怎么抓的?“五步工作法”是怎样开展的?
任何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都不可能靠一招一式取得成功,让贵州山区落后的农村改天换地,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场深刻的农村产业革命,是一项从头到脚的系统性工程,从转观念到选产业,从育龙头到强联结,从产得出到卖得好,绝非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
这场革命伊始,贵州省委就充分估计到了它的复杂性,定下了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和作风转变的总基调。省委主要领导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施工队长”的职责,牢牢把握好贵州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推动产业扶贫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贵州农业农村系统按照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原则,明确了打赢这场革命必须抓住的“八要素”。
“八要素”中,第一项就是产业选择。它所回答的是“不种玉米种什么”“贵州适合干什么”“在全国市场上,贵州的产业优势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总部基地生产的石斛一直没能通过欧盟GAP(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而贵州基地的产品顺利通过了。”经此一事,贵州济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峰对贵州的生态优势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坚定了立足贵州做大石斛产业的信心。
山为特色、绿为主色,倚特而立、向绿而行,这是“贵州产”夺取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但由于耕地有限,要把优势真正发挥出来,还要下足绣花功夫。
为此,贵州省委明确,总体上坡度在15度以下的耕地,主要发展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高效作物,15度-25度坡耕地主要种植蔬菜、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林以经果林为主,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至于玉米,方向是种好种优,不搞一刀切。
贵州全省亩以上的大坝共块,每一块都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突破口,更要“精打细算”。农村产业革命打响后,贵州省委抓住亩以上大坝这个关键点,一坝一策编制方案,以县为单位系统部署,重点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向着精品高效调整产业结构。
政策安排上,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印发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产指导意见,由县确定主导产业,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抓,一县一业,全产业链发展。那些种植基础好、市场潜力大、有龙头企业带动的高效作物,则整村、整乡集中连片规模化推动。
目前,贵州省级规划、市州指导、县区落实的政策设计已基本完善,全省88个县的主要领导在这场革命中已完全就位,每县重点支持1-3个规模产业,每乡镇着力打造1个特色种类,每村突出1个优势品种,向着做大做精做强的方向前进,在全省掀起一股产业结构大调整的浪潮。
产业的“黔”坤大挪移,很大可能会带来新产业“休克”现象。一系列后续问题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新产业可能“休克”甚至“流产”。
为了解决新产业中农民干不了的问题,贵州通过农民讲习所等方式对农民进行系统地技能培训,让农民至少掌握一项高效作物的种植技术,成为示范带动产业革命的能手、行家。同时借助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弥补农民的技能不足。
技术服务方面,严格产业各环节的技术标准,对扶贫产业和合作社服务全覆盖,明确技术服务单位和人员的具体责任,为全产业链发展作好支撑。
发展产业的钱从哪里来?贵州的做法是将财政投入更多向农村产业倾斜、向绿色的、扶贫带动效果好的产业倾斜,整合财政资金发挥好“指挥棒”“吸铁石”的作用,引导金融和工商资本投向乡村产业。在贵州省制定的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行动方案中,记者发现,投资预算中财政与政策投入仅占30%,其余70%均由龙头企业和基金公司来投。
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整合生产要素,实现生产力充分释放和生产方式最优化。贵州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不代替农民、不抛下农民,而是将农户视为产业链条上的重要主体,由企业和合作社带着农民一起干。
决定这场革命成败的关键一步是“黔货出山”,在全国市场上实现从产品到商品的“惊险一跳”。为了实现产销对接,贵州瞄准大城市、大市场,着力做好产品的包装宣传和品牌营销,完善产地市场、集配中心、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配套,调动机关、学校、社区、医院等方方面面的力量采购贫困县乡的农产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在每个贫困村和规模化农业基地至少建设一个电商网站。
订单生产、土地流转、进园务工、反租倒包、项目分红,以及财政资金、农民土地、专业技能入股龙头企业得分红等一切有利于农民在这场产业革命中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都被充分调动起来,极大激发了农户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基层党建的着力点是把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带领起来,把基层党组织融入产业链条,既为这场革命在乡村层面注入了至关重要的“党的领导”这一保障,也让基层党员干部在革命第一线锤炼党性、联系群众、干事担当。
“八要素”涉及方方面面,怎样才能一一落地?作为一项省级党委政府主动谋划的、必须借助市场力量完成的战略部署,能不能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看抓落实工作方法是否得力。
“五步工作法”是贵州抓落实的“方法论”,在这场革命中更能检验其有效性。政策设计上,贵州注重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系统完整、引导有力。工作部署上,强调周密细致、结合实际、操作性强、接受度高,重点工作清单式、项目化管理。干部培训中,要求是及时全面到位,不留盲区。督促检查时,盯住关键少数,层层压紧压实。追责问责方面,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
“五步工作法”一环扣一环,把“八要素”一个一个落实到位,成为贵州夺取这场农村深刻产业革命最可靠的战术打法。
战果
产业革命一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收获了哪些经验?
年夏,贵州天柱县南康村,一场乡村产销对接会上,竹藏酒、西瓜、折耳根等特色农产品,吸引了大批城里人前来采购。来自天柱县城的杨先生一口气买了6个大西瓜,共多斤。
这些农产品,主要是村里的康云种养专业合作社生产的。除西瓜外,合作社还有15亩甜瓜种植基地、20多亩大血藤基地、10多亩蔬菜基地和多平方米的黑毛猪养殖场,同时,合作社还办起了农家乐。
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理念,南康村引入了龙头企业,创设“生态股”,94户村民以“生态”入股企业,发展起绿色产业。年,仅西瓜种植一项,合作社每户社员纯收入过万元。
这是这场革命中的南康故事。
发生在黔贵大地上的讲不尽的“南康故事”,凝结成为一组组数字:
——年,贵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6.8%,创近六年来同期最高增速,比全国高3.2个百分点;去年前三季度,贵州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7%,增速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
——农村产业革命累计带动万户.2万人,实现户均增收1.01万元,人均增收.6元;带动贫困户45.5万户共.8万人,户均增收元,人均增收.4元。
——高效替代作物种植面积.67万亩,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35∶65,亩新增纯收益元,新增总纯收益.28亿元;蔬菜及食用菌、园林水果、茶叶、中药材产量前三季度分别增长10.0%、26.5%、15.8%和19.4%。
数字之外,农村产业革命的“秋收账”是农民群众看得见的。来自广西的丝绸企业,在古老而原生态的水岩村群山之中建起了崭新的自动化缫丝厂。浙江的农业科技公司把仿野生栽培方式引入了秀峰山下的秀峰村,村里人第一次真正见识了“科技为农业插上的翅膀”。独山县的乡村有了新产业,乡亲有了更广阔的增收渠道。
装修公司的老板当选了平里河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种起了瓜果和蔬菜;通州镇的镇长徐明勇引来重庆企业家来镇建厂,动员了一批40岁左右、小有成就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村干部、挂职干部带头领办合作社……平塘县的“革命者”越来越多,“革命的火种”遍撒乡野。
千峰叠起嶂,杜鹃花似海。毕节市百里杜鹃景区的旅游特产展销中心,一款价格不低的无裙竹荪格外畅销,这种对生长条件要求极为苛刻的珍稀食用菌曾经只能自然生长,而现在,可以依靠科技的力量进行仿野生种植。
在贵州,白及、金铁锁、金钗石斛等一大批珍稀、濒危野生中草药,通过现代科技的驯化、组培、育苗等,逐步实现人工栽培。沉睡了亿万年的黔地灵药宝库,开始为产业兴旺释放“药效”了。
世界绿茶看中国,中国绿茶向黔看。秀甲天下的贵州绿茶,万亩茶园居全国之首,上千家规模化加工企业无省可比。但略显尴尬的是,这里一直没有叫得响的茶品牌、茶龙头。
“我们集中力量做强‘都匀毛尖’茶产业,前端选育高香和高产品种,中端做大规模、改进制茶工艺,后端发力设计和营销,都匀毛尖的品质、品牌与价格都开始上来了。”黔南州都匀茶场研究员欧平勇感受到了茶业的“绽放”。
守住生态、借力科技、壮大规模、塑造品牌,遵义红茶、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雷山清明茶等众多黔茶开始真正向大产业进军,充分演绎和诠释了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丰富内涵。
秋收账里不仅有经济账,更有生态账、民心账。山坡地上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玉米等作物“退”了下来,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为生态添绿的茶树果树木本中药材等作物“种”了上去。全域取缔网箱养鱼,清理拆除网箱面积达3.37万亩。农药利用率达到38%,施用量实现了负增长。64%的畜禽粪污得到有效处理,76%的农作物秸秆被综合利用。黔贵大地山更绿、水更清,乡村更整洁宜居。
党员干部在“在革命中革命”,团结群众、发动群众、带领群众的能力本领不断提高,与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贵州农民群众千百年来的保守意识加速淡化,合作意识、契约意识、规则意识、市场意识迅速强化,将这场革命的“深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贵州“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刚满一年,距离胜利尚远,但星火燎原之势已成,奋起的号子响彻山间,随着将革命进行到底,黔贵乡村振兴可期。
祝福贵州农民,期待革命成功!
(采访组成员:唐园结程鸿飞肖克李飞刘久锋周鹏飞)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