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上山造福菇农

2024/10/16 来源:不详

五月初,闽赣山区连日放晴,正值田间管理的重要时节。面对可能出现的旱情,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大历镇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科技特派员高允旺提醒菇农:“要想菌丝长得粗壮、长得快,就得多浇水、勤喷灌,畦面杂草待竹荪现蕾后再清除,然后盖遮阳网。”

作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土专家”,每到竹荪种植关键期,高允旺都忙着四处为农户“传经送宝”,一干就是20多年。

上世纪90年代初,大历镇引进了利用枝桠材、木制企业废弃的边材碎屑种植竹荪新品种的技术,从此竹荪在大历镇落户繁衍。然而,由于村民对竹荪生物特性了解不全面,加上缺乏技术指导,种植的竹荪产量低,效益也不好。

年,高允旺还是大历镇经管站的一名干部。在一次进村入户走访中,一名农户前来询问竹荪种植技术。“他很想把产量提高一点,但当时我根本不懂这些。”高允旺回忆说,看着农户满脸的失望,他感到一阵痛心。

“农民需要更好的技术。”有了这个念头后,高允旺主动请缨当科技特派员。半路出家的他对种植竹荪一窍不通,但凭着一身的闯劲、干劲,只要哪家农户竹荪种得好,他就往哪家跑;哪里有专家授课,他就去哪里学。每天早出晚归,一心扑在竹荪栽培技术研究上。

接下来的3年中,通过不断试验,高允旺逐渐摸索出一套利用竹制企业下脚料竹丝、竹屑代替木屑栽培竹荪的新技术,延伸了毛竹产业链,破解了竹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菌林矛盾”难题,促进竹荪产业可持续发展。

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随着大田种植年限增加,连作障碍凸显,竹荪产量逐年下降。既然竹荪是由野生驯化而来,可否再让它回归山林?高允旺开始琢磨“竹荪上山”的想法。

年,他自掏腰包开展林下竹荪种植试验。地块选择、温度检测、数据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持续几年的试验基础上,两块林下示范地创新种植竹荪成功,实现竹荪栽培技术的又一次突破。

技术上的创新突破,创出了顺昌竹荪“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顺昌县成为福建省的竹荪栽培基地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并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中国竹荪之乡”的称号。

“高老师,竹荪菌丝长得弱怎么办?”“高老师,今年竹荪市价如何?”……随着竹荪栽培效益显现,“种竹荪就找顺昌高允旺”成了远近菇农的口头禅。面对来自全国各地上门咨询、取经的农户,高允旺无不热心接待、耐心指导。

他开办“产销超市”会客室,提供技术、营销信息等服务;举办“竹荪论坛”、科技特派员“圆桌会议”,加强技术交流;设立接待日,为农户答疑解惑……无论是村里的小卖铺还是农户家里,凡是能坐下来的地方,都成为他推广技术服务的课堂,村民学习热情高涨。“我这一生结交最多的就是‘菇友’。”高允旺说。

高允旺大部分时间都扎根在田间地头,把菇棚作为实验室,通过对菇农的技术指导不断总结提升自身技能,又将实用经验应用在菇棚里。

高允旺介绍,他的竹荪种植技术六成以上是在指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正因如此,菇农们常夸赞道:“高老师的技术管用!”

一顶草帽、一把喷枪、一身农用服,是高允旺开展技术指导的“标配”,哪里需要,他便往哪里去。他还与时俱进,借助互联网,第一时间指导菇农种植技术,并不定期发布市场交易信息,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线上。

要想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群策群力是良方。年,高允旺与顺昌县青山恋合作社签订了科特派利益共同体技术服务协议书,以技术入股合作社。

高允旺告诉记者,“机制创新激发了科技特派员长期在农村创新创业创造的内生动力,有助于培育选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把振兴乡村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地方去”。

20多年来,高允旺致力于竹荪栽培技术的创新、推广,足迹遍布江西、浙江、安徽等地23个县市的多个村,累计推广近60万亩;带动7万多户种植户户均增收1.2万元。“把技术变成农民口袋里的钱,鼓起菇农‘钱袋子’,是我最大的期盼!”高允旺说。(经济日报记者郭静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z/7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