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村菇事
2023/3/16 来源:不详白癜风诊断 http://m.39.net/pf/a_4358190.html
食用菌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映/文通讯员张晓静/图
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几步?
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塞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把蘑菇装进冰箱需要几步?
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蘑菇塞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
虽然过程完全相同,但有一个问题——蘑菇怎么能等同于大象呢?
在濮阳市清丰县马庄桥镇赵家村,“把蘑菇装进冰箱”,比“把大象装进冰箱”更有难度。赵家村有一个食用菌基地,多座大棚种植面积达到多亩,年产值达到万元。赵家村人选了香菇和黑皮鸡枞菌做特色,还把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黑皮鸡枞菌生产基地。
担着响亮的名头,赵家村人的眼光也不自觉放得更长远了。比如种植,怎么让蘑菇长得再好看些、再好吃些?怎么能让贫困户、种植户种得更舒心些?又比如销售,怎么把蘑菇卖到全国、卖到网上?
事情一多,小小的“蘑菇”就被裹挟着变成大大的“大象”。
“冰箱”又是另一个问题。要装进大象,得有足够大的体量。要装下同样体量的蘑菇,赵家村人一开始并没有信心。原因无他,赵家村实在太普通了。
首先,这村名就起得很没有特色。赵家,无非是字面上的意思:全村1多口人,有多人姓赵,跟无数的“王家”“李家”“张家”没有什么区别。
其次是位置。从濮阳市城区北部的卫都大道向北,沿着大道行驶十七八分钟,就能到达赵家村。路当然是新修的。没修路之前,既不靠山也不靠河的赵家村,着实被淹没在空旷的野地和曲折的羊肠小道里。
问题也出在这儿。曾经的赵家村是深度贫困村,虽然离城镇不太远,可也算不上太近。村民们大多靠天吃饭,种上几亩地,每年都有收成。再积极点的,可以就近找个零工,手里多几个钱花。大家虽然整天寂寂默默的,关起门来不也在过生活嘛。
可就是这样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北方平原小村,干成了“装进大象”这样不寻常的事。所有故事都有推动起承转合的关键人物,细细讲来,赵家村的故事也不过是由亲历者书写的。以小博大的壮举,背后是一群平凡不平庸的人;有了他们,不可能的故事才变成拍案惊奇的“菇事”。
在赵家村的菌包厂内,生产线上“新鲜出炉”的菌包,被整齐摆放等待“成熟”。
1求神拜佛不如种蘑菇
一簇花里,开得最鲜艳的最显眼。在赵家村,闫彩玲就是这样引人注目。
大棚之间,彩玲开着红色电动小汽车,后座上放着刚采下来的蘑菇,行动带风。路上碰见熟人,被调侃一句“彩玲现在可是赚着钱了”,她只低头抿嘴一笑。
赚钱倒是其次的,彩玲心想。种了三年蘑菇,第一年把贫困户的帽子摘了,第二年把2万元外债还清了,还买了车。更高兴的是,什么“种植能人”“三八红旗手”,县里、镇里发的红皮本本,已经往家拿了四五个。
这给了彩玲一束光。虽然是在地里刨食,每天也只有从家到蘑菇棚的“两点一线”,她始终提着心劲。赵家村是个“口”字形村落。多座蘑菇棚挤在一处,把村变成“回”字形,不过“回”里那个“口”是在西北角的。彩玲家在“口”字的中间。初夏时节,她每天早上五点就得起床去大棚。
村里这两年才富起来,还没来得及整体打造提升。但路是平整的水泥路,也有了一个开满紫鸢花,盛着游湖、木桥的小公园,紧挨着蘑菇棚的最南边。走过公园里晨风吹动花草的沙沙响声,走进成排成行的白色大棚矩阵,拿木杆支起厚重的门帘,就能看到探头探脑的蘑菇们。彩玲管的是黑皮鸡枞菌,一个8米乘米的大棚估摸有2万个菌包,每个菌包活6个月、出6两菇。
因为蘑菇,彩玲成了脱贫典型,去清丰县的6个乡镇做过演讲。面对陌生人,彩玲曾经的感觉是“难受”——讲致富,难免要讲从前;讲从前,就光想掉泪儿。
“那日子,感觉真不是过的。小孩儿的爷爷有食道癌,小孩儿的奶奶有糖尿病,都得常年吃药。俺当家的,先是下夜班摔了头,又在工地上出了事。右腿腓骨骨折、内外踝脱位,医院找活干,又落得左腿腓骨骨折、内外踝脱位。”
刚开始难免要往时运上想。有人提醒她,恁家庄子是不是有问题?彩玲顿时谨慎了,烧香磕头请物件,一个没落下。到最后,香是没少上,事儿却照样出。回到家里打开门,还是满院子的烂东西。小孩儿上幼儿园,一个月要多元的学费。从半年一交交不起,到三月一交交不起,只能4岁半就退了园去上学前班。
为照顾家人,彩玲从商超辞了职,在镇上摆地摊卖鞋。后来村干部找到她,让她种蘑菇,她在婆家、娘家各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家人觉得,种大棚好歹比摆摊靠常(靠常:当地话,稳定、长久之意),她就把这个担子挑了起来。结果,终于碰上了好结果。
若再在彩玲面前提起烧香拜佛,她定要语重心长地劝:别价别价,不抵种蘑菇。
赵家村人,对发展一向是有心气儿的。翻开他们自己编纂的村史志,第一章第一节就记载着:“吾族赵氏以宋之基系宋太宗长子宋楚王元佐十世孙,讳允明开洲天水赵氏之始祖也。”翻译过来,他们祖上是宋太宗赵匡义。
村里一座几块石板搭起来的古庙,旁边有两口古井,承载一首“恢弘”的诗:“双井五龙庙,百木一拱桥。万人来打铁,亿人来乘凉。”但深究其意,五龙就是五道瓦,百木就是柏木,万人是姓万的人,亿人是姓亿的人。
到了新时代,摆脱贫困的愿望还在继续。赵家村引进过汽车影院,也建过水泥厂,号召种过黄花菜,可一个村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要么没后续,要么规模上不去。
直至,遇到了蘑菇。
脱贫户闫彩玲在大棚采摘刚成熟的鸡枞菌。
2一个种蘑菇的人三个帮
接蘑菇进村,赵家村党支部书记赵玉甫是最有发言权的。年4月在县里开动员会,会议一结束,他就直奔村里。路上,他的脑海只有一个念头——不干就亏了!
会议自然是关于发展蘑菇产业的,总结起来一句话:若久旱之地没有甘霖,那我们就来场人工降雨。
年年底,清丰县还是我省5个贫困人口大于3万人的非贫困县之一。当时,缺技术、缺资金的贫困户占清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的24%,因病因残致贫的占58%。他们不能外出打工,也没有合适的增收渠道。打造精准脱贫的产业发展,成为清丰县的一条必由之路。可产业该如何选择?
一个清晨,黑夜正欲隐去,破晓的光慢慢唤醒沉睡的大地,一辆中巴车也驶出了清丰县。车上带队的是清丰县委书记冯向军,他们的目的地是山东、福建等地的蘑菇工厂、蘑菇基地。
为啥是蘑菇?早在年,清丰县就有了“中国白灵菇之乡”的美誉。但当时的产业自发又松散,清丰人在种和收的问题上,也是各干各的。时光荏苒,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清丰蘑菇能否迎来转机?
冯向军细细地看,不停地问。在山东远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他对黑皮鸡枞菌产生了浓厚兴趣。“一个大棚可以用工10个人,都是不需要太多技术的岗位。”“黑皮鸡枞菌被叫做‘水果蘑菇’,是唯一可以生吃的蘑菇,市场价格稳定居高……”
多次的调研考察,辅以农业研究机构的科学测算,一个在全县范围内聚焦并推广菌菇种植的带贫产业规划诞生了——
各乡镇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一个主打品种和几个辅助品种,建设食用菌基地。清丰食用菌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上线”,利用整合资金投资建设大棚,供贫困户免费使用。清丰县食用菌办公室成立,利用技术研究为贫困户的生产管理提供后盾。龙丰实业、兴丰实业等本地龙头企业,加上引进的山东远洋、恒立佳泰等企业,解决菌种、销售等问题。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不扛旗,没有给贫困户带来利益联结,你别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有短板。”冯向军给全县党员干部下达的动员令,直白又有力。县、乡、村“三级书记”亲自抓食用菌扶贫产业的战役,就此打响。
政策落实下来,作为马庄桥镇唯一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村,建基地的任务非赵家村莫属。为了蹚路过河,镇里决定先在赵家村建设袖珍菇的实验大棚。
带回消息,赵玉甫跟村“两委”通了气:首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说服村民流转土地,二是说服贫困户种植蘑菇。
对流转土地,他们做了万全考虑——要是有人不想动,咱们就把自己的好地换给人家。可没想到,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大家都愿意流转。这年头,毕竟外出打工更赚钱。
可到了说服种蘑菇,赵玉甫他们却一脚踢到铁板上。全村88户贫困户,他们每家每户跑了个遍。姐呀哥呀妹呀弟呀,恁种蘑菇吧,恁试试呗。嘴皮子快磨破了,却也没说动几个。
有人说了,大棚不要钱,菌种不还得自己买吗?赵玉甫赶紧解释,有元到户增收资金,专门用来投资菌种。
又有人说了,这蘑菇效益不好,还让人得孢子粉病呢。这话倒也不错。过去种蘑菇,村民们用半地下的荫棚,不扛风雪容易坏。买不起好菌包,就拿自家的玉米芯碾碎了,混上买来的平菇种自制,成本是低了,可效益不好。没什么技术支撑,蘑菇容易长老了开花,就释放出孢子,引发过敏性肺炎。
赵玉甫又赶紧解释,咱们要在村里成立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龙头公司,不走弯路,也不怕卖不出去。俺们保证,要是恁亏了,不管亏多少,俺们几个党员自掏腰包赔!
这下,有27户贫困户同意种植秀珍菇。年5月,贫困户开始进棚干活,赵家村食用菌基地党支部也应运而生,党员们变身“一帮一”“一帮N”的“大棚保姆”。
党员赵红杰是经营二手车的老板,做生意时都没有的认真执着,全给了蘑菇。“叔,恁家棚今天洒水没?可不敢忘了。”“哥,俺虽然不懂种植技术,但俺有点儿闲钱,恁种大棚要不?”“不不不,不用给利息,恁有了再还。”
党员赵志锋则学会了“私车公用”。村室前的小广场,有时会聚着接到通知来领器具、送蘑菇的菇农。赵志锋一看他们大多骑着两个轮,就默默把自家的小面包开过来,直接把累活干了。还有一回,正赶上村里的蘑菇急需出具质量安全合格证明,他二话没说,开着车东跑西奔,在质检室外等到晚上11点,又拿了报告开两小时夜车回村。
而作为全镇具体抓食用菌产业的“掌舵手”,马庄桥镇党支部书记师敬川因为一个小细节暗自高兴很久。“这菇吹风多了,花纹长得多。”“昼夜温差大,香菇的朵型才好看……”自从他泡在大棚里讲着自己知道的养菇小知识,看着蘑菇出芽增重,原来躲得远远的村民都愿意主动打招呼了,脸上的陌生也换了微笑的模样。
这微笑好像也有前进的力量。赵家村的食用菌基地里,大棚成批扎根,村民们大步走着——年年底,靠着蘑菇脱贫66户人,赵家村摘了贫困帽;年2月,专注服务于赵家村食用菌产业的濮阳润泽农业有限公司来了,村民们添了一颗“统一回收、统一管理”的定心丸;年年底,赵家村蘑菇撑开的产业奖补、企业带贫“保护伞”越发牢靠,全村最后的贫困户6户14人,也摘了贫困帽。
3赵家蘑菇“双子星”
赵家村有个观景台——一栋矗立在大棚间的三层办公楼的房顶。村民们喜欢上来看,因为时不时就能发现村里的新变化。
这边多了两个总面积平方米的烘干房,那边多了一个总有邮车往来的电商工厂;这边多了两个总面积平方米的冷库,那边多了一个机器轰鸣不停的菌包厂……
最醒目的还属电商工厂和菌包厂。两座建筑都是崭新的绿皮顶、黑墙头,好似坐镇在基地北部的“双子星”。
“双子星”的光环也是自己挣来的:电商在年“双十二”当天突破1个订单,菌包厂奔着年产万个菌包的目标高歌猛进。有趣的是,它们都蕴藏着“外乡人在赵家村”的“菇事”。
电商掌门人是王继坤,清丰县大地密码商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别看他年轻,大到怎么用抖音推广、怎么在拼多多引流冲榜,小到发快递用什么箱子,都门儿清。
电商这手绝活,他从年5月练到现在。王继坤是濮阳市范县人,跟随润泽农业来到赵家村种蘑菇。从郑州创业转到这里“务农”,一开始着实让他睡不着觉。
农业的不可控因素也太多了吧,他在心里默默吐槽:菌种退化、病害等问题先不说,改正个错误得等下一季。种10年蘑菇估计也不算个经验,最多是弄明白10个问题。
但公司的一大职责就是为村民们承担风险,让他们不再有顾虑。所以碰上赵家村黑皮鸡枞菌滞销的当口,王继坤还是顶上去了。
在基地临时搭建的彩钢房里,抱着一台电脑,王继坤又做网店装修,又做网店客服,连发货打包也包圆了。一天只有几个订单,快递员都嫌少而不愿意来收货。王继坤在手机上打了字又删,最后还是给快递员发了一条短信:哥,你再给我一点时间,我一定能做起来。
一个月过去了,王继坤算了笔账,他靠电商给黑皮鸡枞菌的销售增加了元。“不错不错,性价比还挺高。”他美滋滋地给自己打气。
赵家村的电商从此崛起:由1个网店增加到60个网店,每天个位数的订单增加到上万个;过去拿一个空闲大棚随便应付的打包房,也有了平方米的专业车间作替代;辐射的区域也从赵家村扩展至全县,高堡乡的毛木耳、柳格镇的竹荪也是网店里的热销品。
今年3月15日正式建成投产的菌包厂——清丰县誉丰菌业有限公司,第一次让赵家村人在家门口感受到了现代化工厂的气势。入口就是三条生产线,玉米芯、木屑、油渣等废弃物填进去,每天能“吐”出两万个没装菌种的菌包。往里走,能看到灭菌柜、预冷室、强冷室、待接种房、接种房,经过严格的工序,真正的菌包就出生了。还有10个恒温培养房,每个房间能为15万个菌包提供三个月的“闭关期”。这期间,菌种在菌包内弥漫生长,才能进大棚出蘑菇。
菌包厂内,技术员曾起谋是个人人都尊敬的好老师。他的老家在被称为“中国食用菌之都”的福建古田县,年后他再没离开过食用菌行业。菌包原料配比,菌种的原种、母种、栽培种培养方法,菌包生长期的反复检查……只要是专业上的问题,听他的准没错。
在赵家村,他待过两次。第一次是帮着种蘑菇,当赵家村人需有所成后,他就离开了;第二次是现在。接到赵家村的邀请电话时,他正在西安,尽管那边的收入更高,他还是回来了。
“一般来说,蘑菇种植基地很少培植菌种,因为投入太大了。”不管别人怎么说,曾起谋倒是对自己的选择深信不疑。就像在家做饭和去饭店吃饭的区别一样,外买的菌种不好把控品质,而在运输过程中,菌包也容易因为温度和杂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菌包厂只是一期,主要产出香菇菌包,刚好够赵家村自己用。赵家村为村民节省成本,我当然支持和相信。”
说到“相信”,誉丰菌业的总经理孔国军也有话聊。孔国军是清丰县阳邵乡人,赵家村电商工厂的厂房就是他建的。
作为村集体经济,誉丰菌业的构成很清晰:赵家村拿出厂房、地皮,算是投资万元,每年都有分红、租金进账;孔国军他们拿出设备和技术,算是投资万元。从单纯搞基建转到搞菌种,孔国军一时有些转不过弯:建筑材料好,工程质量有保障;这菌种吃了好材料,琐碎的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当,还是不出菇——简直操心到叹气。
孔国军没了的信心,有人给他补上。菌包厂还没完工时,马庄桥镇党支部书记师敬川就天天往这跑,盯进度、解难题。菌包厂用天然气,得从几公里外接管道。还没等孔国军动起来,师敬川就跑前跑后解决了。
4小小蘑菇动全村
虽处在快速变化中,赵家村却有一套法则共计四条,从脱贫前到脱贫后从未变过,那就是能够应用到所有大棚的四种模式。赵家村人给编了个顺口溜:出钱又出力,出力不出钱,出钱不出力,出小力挣小钱。
闫彩玲的忙碌,就是“出力不出钱”模式最好的诠释。
公司把蘑菇种下,彩玲负责控温、洒水、削菇、采菇等日常管理,最后按出菇量结算。黑皮鸡枞菌被公司分为5个回收等级,出菇质量越好,赚的钱越多。
黑皮鸡枞菌若长疯了,每6小时就要采一茬。彩玲忙不过来,甚至有睡在大棚外的时候。三轮车一摆,铺个凉席、放个被单,枕着星光入睡。一批棚出完菇就换一批棚,日复一日撵着走。这样的模式,专业的叫法是“劳务托管”。
一个种完黑皮鸡枞菌的大棚,需要轮种土地才能得到休整。这时,香菇就登场了。武海霞是香菇种植户里的一把好手,她也是“出钱又出力”模式的典型。
出的钱,是菌包的钱。黑皮鸡枞菌的菌包埋在地下,而香菇的菌包是摆在地上。长长的菌包交叉站立,把它们外层的塑料袋一撕,拿着连接细胶皮水管的长针头注水,香菇就要冒头。从第一次出菇后,每月注一次水;一个菌包也就在6个月之内吐出两斤菇,从饱满变得干瘪,正式“退休”。
一个50米长大棚的地面,能摆下个香菇菌包,每个菌包都由公司代为购入。菌包的费用,海霞先拿一半;等收了蘑菇卖给公司,再由公司慢慢扣除。
不固定在某一两个大棚的石艳霞,则是“出小力挣小钱”的代表。跟大多数在城市里上班的人一样,艳霞每天也是8小时工作制。只不过,她的岗位在广阔的田野间,聘用她的是润泽农业。
或是剪个小毡儿,对付菇蝇子;或是把门帘拉下来,圈住大棚热气;或是帮菌包打打水打打药,或是帮别的工人记记工时。艳霞在大棚矩阵中穿梭,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至于“出钱不出力”,是参与度最广泛的模式。到户增收资金、扶贫贷款、承包大棚享受的奖补资金,放在合作社;这钱被推搡着投身赵家村的蘑菇事业,最后又给贫困户添了分红。
除了活跃在大棚的“四条法则”,蘑菇还以赵家村为舞台,花式演绎着各人各样的出彩。
“年龄大了,坐着享福死得快。种上蘑菇吧,吃饭也甜,一斤还挣二毛钱。”73岁的种植户赵良宽这样说。看着如雨后春笋般的大棚,退休的他心痒痒,主动承包了三个。每天跟老伴手挽手进棚干活,我采菇来你削菇,好不惬意自在。连家里的俩孩子也被他说动,承包了大棚。
“在家门口帮大家种蘑菇,干不好多丢人。”36岁的技术员赵玉虎这样说。学种蘑菇,他被带贫企业龙丰实业相中成为正式的技术员。赵家村要培育香菇新路径,赵玉甫又把他请回村,为乡里乡亲作技术指导。他盯紧了层架式香菇大棚的实验,要是成功了,相比村里现有的地摆式,一个大棚能多放两倍的菌包哩。
每天早上8点至下午4点半,张丽霞熟练地切换着多个网店的后台,能回答多位顾客的咨询。休息间隙,隔壁座位的小姑娘兴奋地喊她:“姐,快伸手,我给你做个美甲。”客服是年轻的团队,爱笑爱闹,却也最照顾这位家庭困难的大姐。低头看着鲜亮的红色在手指上闪光,张丽霞的心情也被照晴朗了。
离电商客服部不远就是电商车间,这里也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紧邻冷库和烘干房,整个车间分了好几个工作区:削菇的人占据离冷库最近的地方,打包的人按商品种类围坐在一起,相对安静的区域是仓储区,直达屋顶的大型货架摆得满满当当。
削菇的人往往比打包的人年长些,这也是赵家村蘑菇产业发展越来越好的一个佐证。若只有蘑菇种植,岗位也只有那么多,顾得了这个顾不了那个;蘑菇产业发展越来越全面,用工才会自然而然地分流。手脚麻利的人可以去打包,也可以去菌包厂的生产线;老人们不用在家闲着掐草辫儿,而有了削菇这份做得来的正式工作。
但也有例外,就是清丰县固城乡张曹村的残疾贫困户韩章明。章明今年31岁,挪着步、摇着车,他自年8月来到这里,有了他人生中迄今为止坚持时间最长的工作。在车间看不到他,赵家村人会担心他是不是摔在哪儿了,立马去寻;那些容易削又质量好的蘑菇,会优先分给他削,这样能多拿点钱。
在镜头前,男人把手边新鲜的黑皮鸡枞菌烫进火锅。“对我们清丰人来说,这些蘑菇蕴含着深刻的意义。清丰在全县建了1多座蘑菇大棚,在田间地头帮助全县2万多人脱贫致富……”
这段走心的话语,出自直播为乡亲带货的清丰县县长刘兵。除了县长带货,新装修的直播间也彰显着赵家村人迈出营销新“秀”的又一步。
与此同时,赵家村也迎来越来越多的到访。致富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总能在赵家村交流到脱贫的好方法;搞种植的、做电商的,总能在赵家村寻得灵感;非洲的、韩国的农业官员也来过赵家村,带来异域故事,带走赵家“菇事”。
只是普通的一天,赵玉甫送走客人,一抬头便看见进村牌坊。他突然笑了:刚当上村支书时,把这牌坊修了新的,就觉得顶好啦。
是啊,有了另外一个更加耀眼的招牌,那村口的牌坊修得再豪华再气派,也是不够瞧的。
如果有一天,你来赵家村探访“菇事”,请一定要从竖立着“清丰县党建+扶贫+食用菌工程”标示的路口经过,请一定要在写有“赵家食用菌基地”的牌子下抬头仰望。
风吹走云朵,蓝天却保留阳光。总有好景常伴这一方土地。
编辑:张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