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石阡微创富让竹资源成为脱贫致富

2022/9/10 来源:不详

面前这个50多岁的农村妇女,皮肤黝黑、身材矮小、眼神透亮,浑身散发出创业的激情与活力。

她家厢房里摆着一个两米高、三米宽的书架,上面放满了近年获得的各类荣誉奖章。最让她觉得珍贵的是全国妇联颁发的“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和贵州省授予的“贵州省文明家庭”。

最让她骄傲的是,凭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热忱和精明的头脑,她带着30多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农村篾匠闯出了一片天空。

她是贵州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致富带头人——张仕慧。

 重拾“古董”

石阡产竹,但长久以来,广袤的竹材资源是一笔沉睡的资产,直到年,才迎来了“伯乐”——张仕慧。

“那年,县里决定打造茶叶大县。采茶需要背篓和篮子,晒茶需要簸箕和茶盘,我预见到未来几年肯定需要大量这类竹产品。”张仕慧说。

如今,篾制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篾匠行当也日渐没落。张仕慧费尽心力才联络到石阡县、思南县的33个篾匠,组成了一个竹编合作社。彼时年龄最大的篾匠已经79岁,最小的也有62岁。张仕慧负责接单,然后由旗下的篾匠负责编织。

为了开拓市场,张仕慧经常带着竹艺品样本到各地推销。“在茅台镇的一家酒厂推销竹制的瓶装酒包装篮,客户一下子就定制了20万只,价格每只2.8元,一张订单足够‘吃’好几年了。”张仕慧说,以2.5元/只的价格从篾匠师傅那里收过来,每只赚3角钱卖出去。

大订单不常有的时候,张仕慧便运着编出的背篓、篮子等,往返于各个赶场的地方叫卖。“以每只52元的价格从篾匠手中收过来,拿上街卖55元一只。”张仕慧说。

张仕慧家厢房里,一个超大货架上存放着近30种竹编产品的样本,包括茶盘、果篮、背篓、针线盒等产品。“这些竹编产品已经不再局限于实用的范畴,有的顾客把它当成一种艺术品来欣赏,买去当摆设,或者给小朋友玩。”龙塘镇党委书记张忠淳说。

精致的竹艺,伴随诚实的经营,让张仕慧的名气越来越大,大屯村产篾器的名声也像长了腿一样跑到了外地。“印江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老板来找我,希望按照他们的设计编织黑木耳包装篮;重庆一家水果农场的老板来找我,希望帮他们编织果篮。”张仕慧就这样慢慢构建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络。

年,在距离自家房子不到米处,张仕慧投资近20万元,建设了近平方米的厂房,同时注册成立了“石阡县龙塘镇慧萍竹韵编织厂”。厂房里,竹片加工机、烘烤机、劈竹机等设备一应俱全,竹材堆放区、产品储存区、产品加工区分布在不同的角落。“唯独编织这个环节没法用机器完成,技术含量太高,扩大产能只能依靠培养徒弟。”张仕慧说。

但培养篾匠徒弟的过程并不顺利,张仕慧发动20多个老师傅带徒弟,但几乎没有能够学成功的。“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少数在家的年轻人学这门手艺嫌累,嫌来钱慢。带的徒弟才学了一个月,便坚持不下去,外出打工去了。”大屯村69岁的老篾匠周绍禄一边织着箩筐,一边惋惜地说:“这门手艺怕是要成‘绝技’了。”

 三度学技

年,一位来视察竹编创业基地的省领导指着满地堆积的竹子边角料、废料问:“你们这些东西怎么处理?”

张仕慧说:“当柴火烧,可以煮饭。”

这位省领导说:“太浪费了,建议你试着用这些废料去种植竹荪菌。”那是张仕慧第一次听到竹荪菌这个名字。

张仕慧从朋友那里获悉福建生产竹荪菌,便决定以考察名义去“偷学”技术。第一次去福建考察,她在福建的一家竹荪菌生产基地待了近十天,基本搞清楚了竹荪菌的生产流程。自认为掌握了竹荪菌种植技术的张仕慧,立即从当地购买了原种拿回石阡试种。

第一年投资10万元,流转了十多亩田地,把竹编厂的边角废料粉碎成竹粉作底肥,把从福建购来的原种全部种植下去,但最终一个竹荪菌都没有长出来。

碰了壁的张仕慧硬着头皮第二次到福建“取经”。有技术人员告诉她:“竹荪菌喜阴,福建的竹荪菌都是种在大棚里,避免阳光直射,你种在露天的田里,当然种不出菌子来。”这位技术人员建议,在田间露天种植竹荪菌的时候,在土壤上面盖上一层稻草,为竹荪菌生长创造一个阴凉的生长环境。

自以为取得“真经”的张仕慧回到石阡之后,又投资了10万元,试种了十多亩竹荪菌,同时吸取上次教训,在种下种子后的田地里盖上一层厚厚的稻草。然而,这一年10多亩田地里长出的竹荪菌全部收拢来不足1公斤。

再次失败,让张仕慧几乎掏空了家底,前所未有的压力扑面而来。张仕慧第三次踏上了到福建学习的征途。“有位资深技术员同情我的遭遇,叫我把石阡当地的水、土壤样本寄给他,他免费帮我检测水、土壤样本是否适合种植竹荪菌。”张仕慧说。

检测结果显示适合种植竹荪菌之后,那位资深技术员又指导张仕慧去一家专门生产竹荪菌菌种的企业,根据水、土壤样本检测数据和石阡当地气候环境培育出合适菌种。年,拿着新培育出来的菌种,张仕慧在村里的老茶园里套种了36亩竹荪菌。当年竹荪菌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鲜菌斤左右,基本达到了正常收获水平。

张仕慧算了一笔明细账:10斤鲜菌可制作成1斤干菌,每斤干菌的批发价元,每亩竹荪菌的收入达到元;种植一亩竹荪菌的成本包括种子费、栽种与采摘的人工费、加工费,共计元左右,每亩的纯收入达到元左右。

竹荪菌成为了富民产业。竹荪菌的成长期在75-80天之间,采摘期长达65天。“每天早晨采摘2小时,一般劳动力可以采到20斤左右,以每斤5元的价格收购,普通劳动力每天的务工收入在元左右。”张仕慧说。

一年试种成功,弥补了过去两年探索种植竹荪菌的亏损。

 “微创富”的启示

谈起今年的经济效益,张仕慧脸上洋溢着非常满意的笑容。“今年以来,尽管受疫情影响,合作社的竹编产品还是卖出了20多万元。竹荪菌已经产出0多斤,可喜的是今年的价格涨到了每斤元。”张仕慧说。

竹荪菌试种成功以后,张仕慧立即转变经营思路,号召附近的村民一起种植竹荪菌,带动石阡县五德镇、中坝街道、国荣乡、龙塘镇、花桥镇5个乡镇(街道)的多户农户先后加入到竹荪菌种植行列。“我负责提供菌种和种植投资,提供技术指导,村民拿出自己的土地种植,同时负责采摘,最后由我按照市场价格回收鲜菌,进行烘干加工及市场销售。”张仕慧说。

专家认为,在从竹编产业到竹荪菌产业的转型过程中,张仕慧代表了一种可称为“微创富”的农村产业经营思路:参与人数少,经营金额小,人均创收金额相比本地农村其他产业相对较高,立足本地资源,生产具有区域化、特色化、小众化的产品。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发展门槛低,经营方式灵活,经营风险小,容易快速转型。(记者欧甸丘)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9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