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栽培技术,手把手教您几个关键细节,学
2024/10/6 来源:不详一、竹荪栽培技术
竹荪菌各地俗称竹笙、面纱菌、网沙菌、竹姑娘、仙人笙、臭角菌等。竹荪菌是高级宾宴上较为名贵的菜肴和著名“山珍”,且有较好的防腐作用。
1.形态特征
竹荪菌子实体散生或群生,初生体为卵球形的竹菌蛋,直径大小为3一6厘米,呈粉红色或紫红色,随之生长顶部包被破裂伸长出笔状的孢托;菌盖钟形,高宽各3~5厘米,有显著网络,顶端平,有孔口,上有暗绿色、黏液状微臭的孢体;菌幕白色,有如长裙,从菌盖下垂10~20厘米,下缘口径23厘米,由管状线组成,呈网格状,网络多角形,直径5~10毫米菌柄基部粗2--45厘米,向上渐尖削,白色,壁海绵状,中空:菌托鞘状蛋形,白色至粉红色,膜质,高4.5~5.5厘米,直径3一5厘米。由于竹荪菌生有白色网眼状的菌幕,宛如洁白美丽的长裙,其外形的美貌和俊俏,又加之食味极为佳美,被人们赋她为“真菌皇后”,“菌中女王”,“竹荪姑娘”等许多华丽的桂冠。
2.分布
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海拔~米左右的多种竹林下,在灌木下也有少量分布。主产昭通、西双版纳、思茅、滇中一带。
3.经济价值
竹弥采集后除去头部腥臭的孢托和基部菌蛋残片,整个菌晒干或烘干后香气浓郁,味道鲜美,脆嫩可口,别具风味,是宾宴上不可多得的“山珍”。在国内市场上每公斤干品价值~元,又是国际市场上的畅销品。在开发利用野生资源的同时,可以大力发展人工栽培竹弥菌生产。
4.竹荪的人工栽培法
栽培竹荪的菌种可采用菌种分离方法技术进行分离培养。竹荪菌的栽培方法多种多样,各地可根据原料的来源选择不同的栽培方法。原种或栽培种原料配方:阔叶杂木屑或粉碎玉来芯75%,细米糠(麸皮)23%,白糖1%,石膏粉1%,适量的水。
竹荪多数生长在竹林地上,全省各地均有大量的竹林可利用栽培竹荪。其方法为将采集到野生竹荪菌,用水将孢子洗下,把这种孢子悬浮液浇在竹林地,注意管理,两年后开始生长竹荪。另外,也可用竹林间歇地,挖成地哇栽培,用竹林中的残竹杆、枝、叶铺在哇内压实,浇上孢液或播上菌种,覆盖4~6厘米的腐殖士,加强水分管理。这种方法简便,但产量低。
获竹荪高产、稳产主要采用菌种栽培法:将长满菌的菌种在3~4月份进行压块,菌丝愈合后搬到室外选场栽培,覆盖砂质土达5厘米左右,同时认真加强浇水管理。在整个栽培过程中竹荪菌对水份的要求十分严格,水分管理是栽培竹荪成败的关键,水分过多菌丝容易腐烂,不形成子实体,水分过干影响菌丝生长,也不利形成子实体。所以在菌丝生长期间水分保持50~70%,子实体形成和出菇期水份为85一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