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关注贵州毕节做强绿色家底释放
2023/3/22 来源:不详云南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22071.html
一直以来,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贵州毕节试验区,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厚植绿色发展生态底蕴,在系统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的同时,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动生态建设与特色经济协同发展,打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双赢牌。
“绿染荒山”筑牢生态屏障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位于贵州乌蒙山区的赫章县海雀村,眼前连绵群山苍翠,给萧瑟的寒冬增添不少生机。
每天早上7点多,村民王光德都会起来巡护山林。“村里现有1.3万亩山林,冬季天干物燥,我们十多名护林员会加强巡护。”今年59岁的王光德说。
海雀村平均海拔多米。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土地存不住土也保不住水,人们在“越垦越荒,越荒越垦”的恶劣生态中苦苦挣扎。
改变从植树造林开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毕节市历届党委政府领导下,海雀村大规模植树造林,昔日不少“和尚坡”,如今“林茂粮丰”,全村森林覆盖率超过70%。“良好的生态为发展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曾担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的文正友说。
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村森林覆盖率超过70%。新华社记者李凡摄
“绿染荒山”筑牢生态屏障,海雀村已成为毕节试验区践行绿色发展的典型。据悉,过去5年,毕节市厚植绿色发展生态底蕴,完成营造林万亩、石漠化治理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从52.22%提高到60%。
“林下藏宝”助力脱贫致富
隆冬时节,大方县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云峰村的天麻基地里,正在栽种天麻的农户干得热火朝天。
“当前正是天麻育种移栽的好时节。”大方县丽军林下种植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万军介绍,基地共栽种了多亩天麻,当地阴湿的气候很适合天麻生长。
从7年返乡创业至今,王万军立足于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主要种植天麻和冬荪、平菇等,还形成了集制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生产系统,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树上背石斛,树下生黄精,竹荪蛋中长,木耳站成排。”这是过去深度贫困的纳雍县如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场景。
近年来,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纳雍县化作林场规划出4万亩的林地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旅等林下经济产业,带动周边余户村民务工,年产值超过1万元。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化作苗族彝族乡化作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种植的石斛。新华社记者李凡摄
纳雍县副县长曾涛介绍,全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将富集的森林资源优势与林下特色产业有机结合,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绿水青山为贫困山区群众孕育了丰厚的“林下宝藏”。年,毕节市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85万亩,并形成了“互联网+林下经济”营销方式,实现总产值突破49亿元,带动山区群众持续增收。
“绿色家底”扮靓美丽乡村
近年来,毕节市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不少村寨因绿而兴,宜居宜游,越来越多山区群众吃上生态旅游饭。
元旦假期,地处乌江上游、靠山面水的黔西市化屋村,因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开办农家乐的村民王光元说,元旦假期接待游客最多的一天,当日营业额将近元。
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风光。(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赏杜鹃、游草原、泡温泉……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在做好景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开发了多元旅游业态。“春赏花、夏避暑、秋休闲、冬康养,景区带动不少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百里杜鹃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厚实的“绿色家底”扮靓美丽乡村。目前,毕节市有休闲农业园区20余家,乡村旅游经营户近1.2万户,乡村旅游带动就业人数达30余万人。
骆飞李凡
来源新华社
编辑胥芬芳
编审王璐瑶刘思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