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四化蹲点采访董地看振兴

2022/12/27 来源:不详

董地,彝语意为“像箱子一样的田”。目之所及,沟壑纵横,土地破碎。

这样的不利环境,让董地成了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

年底,在各级各部门倾情帮扶下,在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奋斗下,毕节市纳雍县董地乡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

摘掉贫困帽子的董地如何实施乡村振兴?

云雾中的董地小城镇

日前,记者走进董地乡,只见山坡上的破碎地块里种满了茶树、冬桃,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在大山间蜿蜒盘旋,一栋栋漂亮的民居浸染在绚烂的秋色里……一幅幅乡村振兴画卷在大山深处肆意铺展。

“我们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乡村振兴示范点为引领,董地乡村振兴步伐正在不断加快。”乡党委书记陈彬信心满满。

大山间景美如画

 “两个一”守住返贫底线

初冬的青山村杨家寨层林尽染、景美如画。

护林员杨荣吃过午饭,便在房前侍弄盆景。连日的阴雨天气,山林湿漉漉的,他不用去巡山防火。

屋里的墙壁上,十来张火红的奖状格外惹人注目。“四个娃娃成绩都不错,特别是老三杨润基本上是全乡前三名。”杨荣很自豪。

“为了照顾孩子读书,我和老婆必须留一个人在家里,只能一个人外出务工。”杨荣说,两个人商量后决定妻子外出务工,他留下来照顾孩子,在附近干点零工。

尽管夫妻俩都很努力,但日子过得很拮据,因此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年,在国家好政策的倾力扶持下,杨荣一家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董地乡生态养糯谷猪养殖场

今年三月份,青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德勇在开展严防返贫风险大走访大排查时,了解到杨荣春节前从七星关城区务工回来后,一直没有找到小工做,没有稳定收入,有返贫风险。

杨德勇立即召集村干部开会,研究如何解决杨荣家面临返贫的问题。这时,刚好原来村里的一名护林员外出务工,大家一致提议,让杨荣接替做护林员。

“做护林员,每个月有元。加上搞点盆景、弄点奇石,收入还过得去。”杨荣说,关键是能够在家照顾读书的娃娃。

“摘掉贫困帽后,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成了董地乡面临的问题。”陈彬说,董地乡毕竟是曾经的极贫乡镇,自然条件较差,发展基础薄弱,群众增收渠道不够稳定。

为此,乡里坚决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巩固提升、严防返贫风险,采取“两个一”举措,坚决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

红托竹荪大棚种植

村干部每月进行一次大走访大排查,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全覆盖开展回头看、回头帮,找出返贫风险点,做好记录,村里能解决的立即解决,村里不能解决的,上报乡里研究解决。

乡里每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对各个村大走访大排查梳理出来的返贫风险隐患进行专题研究,把风险隐患解决在萌芽状态。

“截至目前,发现返贫风险隐患点2个,已经全部整改结束。”陈彬说。

“四个一”拓宽增收路子

一大早,新华村岩洞口,数十名群众扛着锄头到地里补种茶树,有的挖窝窝,有的丢茶苗,有的覆泥土……

50岁的张怀胜把窝窝里的茶苗扶正,盖上一层泥土,用手使劲压了一下,然后再覆上泥土。“元一天,都是手上活路,干习惯了。”张怀胜笑眯眯地说。

张怀胜在茶叶基地干活

自从乡里发展茶叶产业,张怀胜便到基地务工。“三年多了,除了下大雨,我基本上都在基地干,一年能挣2万多元。”张怀胜开心地说。

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归根到底靠产业。董地乡结合自身实际,靠山吃山,因地制宜提出打造“四个一”特色产业,即“一株茶树、一朵竹荪、一枚鸡蛋、一头糯谷猪”。

“董地自然条件差,全乡15度以上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4%,且土层浅薄。”陈彬说,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选择在山坡上种茶叶,在两山之间狭窄的平地建大棚种红托竹荪,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养殖蛋鸡、糯谷猪。

该乡积极探索“乡级总社统筹、村级分社引领、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模式,引进阿老表集团公司、康泰达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华荣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助力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增收。

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我们来到大山深处的新华村生态蛋鸡养殖场,只见六七栋鸡舍错落有致,满载鸡蛋的卡车正驶出养殖场,驶向沿海市场。

新华生态蛋鸡养殖场

“养殖场存栏蛋鸡40万羽,每天产鸡蛋28万枚,主要销往广东、江苏等地。”公司董事长助理杨林说,公司依托鸡蛋,建起了有机肥加工厂、鸡蛋面条加工厂,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我们每年解决50余名群众固定就业、名群众临时就业。”杨林说,公司每年按照乡子基金项目投入协议,每年拿出万元给建档立卡脱贫户分红。

“截至目前,全乡种植茶叶1.2万亩、竹荪万棒,养殖蛋鸡40万羽、糯谷猪1万头。”陈彬说,“上半年四大主导产业销售收入突破万元,年底力争实现产值1.2亿元。带动上千名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带给建档立卡脱贫群众的保底分红预计超过万元。”

四大主导产业带动,全乡产业发展多点开花,群众增收致富路子越来越宽。

领到分红,群众脸上笑开了花

“示范点”引领乡村振兴

新华村石关苗寨仅用3个月就修通了5公里产业路,而且没找政府要一分钱,也没让村里出面协调解决矛盾纠纷。

寨子后面的大山上有上千亩土地,种满了茶叶、花椒等产业,但是没有产业路,很不方便。今年6月份,几个寨老管事坐在一起商量,决定发动大家筹钱修路。

寨老们提出修路,乡亲们纷纷赞同,短时间之内就筹集了8万多元,请来挖机铲车,村民扛着锄头钢钎跟着上了山,义务投工投劳。

公路顺着大山蜿蜒

修路占地不扯皮,筹钱投劳很积极,5公里长的产业路,短短三个月便打通毛路。

“在石关苗寨,矛盾从来不出寨子,自己能解决的事情绝不麻烦村里和乡里。”村副主任李玉福说,年寨子里修学校,征用40多户群众土地,没有惊动村里和乡里,寨老管事出面就解决了。

石关苗寨是董地乡倾力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点之一,这里探索充分发挥寨老、管事作用,采取党建加积分等方式,探索村民自治模式。

乡村振兴,示范引领。董地乡以民革浙江省委帮扶的街上村田尾巴组乡村振兴示范点为基础,规划建设进新村和平组、新华村石关苗寨、青山村苗屋基、联合村雾嘎组、田坝村磨盘寨等示范点,以少数民族风情、庭院经济为重点,结合“七人议事”“党建加积分”“农民讲习”等村级自治模式,力争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新农村。

田尾巴乡村振兴示范点

走进街上村田尾巴组,特色民居别具一格,乡间小道干净整洁,竹栅栏环绕花草,池塘里碧波荡漾,好一幅山水田园风光图。

村里还修建了乡愁馆,教导年轻人忆苦思甜;建起了老年公寓,让老人们老有所居、老有所乐。

依托乡村美景,村里探索打造乡村旅游,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我们还积极探索‘党建+积分’管理分红模式,将群众遵纪守法、感恩意识、环境卫生、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纳入评价内容,每月组织群众开展‘积分’评比,将‘积分’多少作为合作社兑现分红的重要依据。”陈彬说,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导向,改变群众陋习。

示范点引领,董地乡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冯相清肖大熙

部分图片纳雍县董地乡提供

编辑顾野灵孙远铭

编审李凯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2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