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县林下菌药让林场变活
2022/11/19 来源:不详位于晴隆、普安两县交界处的普晴林场,总面积3.6万亩。过去,除了护林员,几乎没有人会到这满是蚊虫的丛林里“溜达”。
然而,今年5月以来,林场变得热闹起来,每天数百人穿梭其中,早晚忙碌。
是什么样的风,让林场陡然变活?
“是产业之风。”晴隆县林下菌药指挥部副指挥长唐光辉言简意赅。
因地制宜林下种菌药
当下,晴隆县整合投资万元种下的红托竹荪、赤松茸、黑皮鸡枞、香菇等亩林下食用菌,正在分批采收。亩红托竹荪正是出菇季节,行走林间,无论是林下还是大棚内,一朵朵“雪裙子”争相妖娆绽放。
“一天块钱,活不累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从沙子镇兴合村搬到大兴田社区的张英,这几天一直在林场内的大棚里采摘红托竹荪。
张英的丈夫长年在外务工,家中大小事务全靠她。“大女儿上初中,小女儿还在幼儿园,每天早上我都是送孩子到幼儿园后再坐班车来这里上班,下班了又去接她。”上班挣钱的同时还能照顾家庭,每个月都有元左右的收入,张英说如今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今年以来,晴隆县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依托普晴林场适宜发展林下菌药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林下资源,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林地相对集中连片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林下菌药产业2.8万亩。
该县坚持产业发展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就业相结合,将林下食用菌产业优先布局新市民居住区周边,在有效解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和贫困群众增收问题的同时,又解决林下食用菌产业用工量大的问题。
上千人端稳就业“饭碗”
林下种菌药,从种到管再到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工人。目前,当地上千名群众在普晴林场亩食用菌基地务工,端稳了就业“饭碗”。
采摘、烘干、包装……大棚里,工人忙得不亦乐乎。
“刚刚采完竹荪,一转头又冒出新的竹荪来了。”家住腾龙岭社区的王忠美说,竹荪长得很快,一旦耽搁了采摘时间就会坏掉,所以大棚里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人在上班。
王忠美说,一个月连加班费一起,能拿到元左右的工资。今年受疫情影响,王忠美的老公在家没事干,她准备叫老公也来这里工作。
今年48岁的苟永梅是保家村人,务工半个月已领到元工资。“10天发一次工资,这种活干起来有劲。”
今年5月以来,普晴林场林下菌药产业已为当地群众提供务工5万余人次,种菌时用工高峰曾达到了每天余人。
“很多以前外出务工的群众,今年因为受疫情影响出不了门。我们发展这项产业,不仅是附近的搬迁群众,就连没有出门打工的群众,也获得了就业机会,端稳了就业‘饭碗’。”唐光辉介绍。
林业效益充分发挥
“我们优化组织方式,坚持‘一核多点’‘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的种植方式,以普晴国有林场林下食用菌产业为核心区,示范带动,多点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主要通过三种利益联结方式,实现搬迁群众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三次增收、三次获益’。”唐光辉说。
唐光辉嘴里说的“三种利益联结方式”是:股权分红,通过扶贫资金量化入股的方式,实现股权分红增加村集体资金,村集体分红资金聚焦未脱贫户、边缘户、监测户、收入风险户、搬迁户五类重点人群,因户设岗、补齐收入短板问题;反租倒包,针对有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贫困群众或搬迁对象,由公司负责提供菌种、技术服务和保底回收,实现自主承包经营发展增收;务工就业,实施林下食用菌产业项目,解决了部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今年,晴隆县通过林下食用菌种植,让农民向职业农民、产业工人转变,解决固定用工个,覆盖贫困农户户,户均增收2.4万元;解决灵活就业2万人次,发放务工工资余万元;分红资金万元,开发公共岗位个,覆盖农户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匡奇燃吴采丽胡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