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中国扶贫日特别报道学篇论文在大

2022/10/2 来源:不详

学篇——

论文在大地书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传统的农业生产,基本是“靠天吃饭”,如果全年风调雨顺,就会有好收成;如果遇到旱涝灾害,就会减产甚至绝收。不管农民如何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苦劳作,一年下来的收入可能还不够养家糊口。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是能够战胜自然、改造环境的。他们带着自己的学识、专业和研究,在贫困山村建立产业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站、试验园,以科学规划为主抓手、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技术服务为着力点,不断追求“人定胜天”。有这么一个群体,从种源收集、良种繁育,到示范推广、标准制定,再到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他们将自己的汗水撒在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只为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从品种选择、基地建设,到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再到冷链保鲜、产品销售,他们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开在工厂冷库,只为帮助农民转变管理方式和思维模式,促进增产、增效、增收。他们,是广大的科研学者,当农村产业遇见他们的研究成果,脱贫攻坚便驶入了快车道。土地从“能”产出变为“高”产出,农民从“会”种地变为“慧”种地,产品从“土”特产变为“优”商品,有限的耕地资源得以放大,沉睡的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他们,是广大的科研学者,围绕“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目标,他们还将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科技成就丰收的梦想。

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研究员杨红:为辣椒增颜色

作为科研人员,我们为辣椒产业提质增效服务。辣椒种质资源创新、加工型品种选育、高效采摘品种选育及轻简省力化栽培技术研究,是我们的主要工作。种业是农业的“芯片”。贵州要打造辣椒强省,就要在保持本地辣椒品种品质优势的同时,吸取外地辣椒品种丰产、高抗的优势,培育出优质、高抗、高产的优良品种。年以来,我们团队先后选育优良辣椒品种20余个。期中,黔辣10号(遵义朝天椒3号)年成为“遵义市换种工程”品种之一,年入选“第5届贵州·遵义国际辣椒博览会”十大优秀辣椒品种。辣椒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投入占成本的百分之六七十。要提高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就要降低种植和采摘两个主要用工环节的成本。我们团队在这两个环节下足了功夫。种植环节,推广辣椒移栽机械打孔定植、辣椒喷雾器点灌施肥等技术。相比传统种植,这些技术的推广,不仅降低了种植成本,而且提高了辣椒的生长势和抗倒伏能力。我们研究发现,定植孔深15到20厘米,能让辣椒根部的土壤温度保持在适宜生长的20℃到30℃之间。这样一来,辣椒苗存活率高,缓苗快,能早开花、早挂果,提高抗旱抗倒伏能力而且产量高。相比传统的人工种植,机械化种植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既能减轻劳动强度,又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促进增产增收。而采摘环节,除选育高效采收品种外,我们还推广机械化采摘,为规模化种植和工业化加工打基础。今年,我们的“脱柄采摘”成了新绝招。传统带柄采摘,一个一个地摘,耗时费工。而脱柄采摘速度更快,特别是簇生椒一次摘多个,优势明显。辣椒脱柄下树,还省去了后期的剪把环节,能节约更多劳动力成本。这两个环节,又和育种工作密不可分——选育适宜机采和脱柄采摘的品种。品种好,才能种得好;种得好,品质才会好;品质好,才能赢得市场好;市场好,才会效益好。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扎根土地,悉心专研,选育出更多优质辣椒新品种,为贵州辣椒产业提质升级打好基础。

省林科院专家邱建生博士:一棵五倍子践行“两山论”

与红河村相识,缘于五倍子。年,宽阔水保护局在红河村造盐肤木林发展中蜂养殖。正巧我主持的五倍子课题在选点,于是机缘巧合开始了一段“五倍子+中蜂”的扶贫之路。红河村与宽阔水国家自然保护区相嵌,是一个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的山村。但由于海拔高、湿度大、交通闭塞,良好的生态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年轻人在村里找不到出路,纷纷外出务工,土地撂荒、收入减少……村经济陷入恶性循环,成了省级二类贫困村。年,村村通、组组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了红河村与外界的联系。各级部门帮扶,各种要素开始向红河聚集。立足山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红河村产业破茧而出,实现了莲藕下田、乌鸡入户、中蜂上山、五倍子致富的可喜局面。依托省林科院、保护局、县林业局专家团队的科技支撑和项目扶持,红河村建成五倍子基地亩,中蜂养殖余箱,林下套种黄精天麻等中药材余亩,培育五倍子苗木5亩,“五倍子种虫”繁育基地0平方米。通过集成增效方式,构建起“盐肤木花养蜂采蜜、复叶结倍、林下培育中药材食用菌”的林下经济发展创新模式。年,红河村集体经济积累30余万元,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以红河村为起点,我们在绥阳县开展了县级层面构建林下经济的探索。绥阳县共有8个自然保护区,是全省保护区最多的县。长期以来,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矛盾突出,如何围绕“两山”论破题,是一个重大课题。年以来,我们在当地利用“盐肤木”林分,构建集成增效的林下经济发展创新模式。3年来,五倍子、盐肤木花蜂蜜累计实现产值多万元,带动绥阳县北部乡镇发展人工盐肤木林3000余亩、抚育改造原生林1万亩。目前,宽阔水保护区“中蜂”养殖户发展到户,年产盐肤木花蜂蜜2.65万斤,户均收入1万余元,养蜂已成为保护区群众增收的重要来源。在“五倍子+中蜂”产业发展模式的示范带动下,绥阳县太白镇进一步将林下经济发展向广度和深度推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省水果专班特色樱桃战队首席专家,贵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晓鹏:  我爱贵州樱桃红

我和玛瑙红樱桃打交道已有10年之久。纳雍县厍东关乡玛瑙红樱桃基地是特色樱桃“万亩片”之一,也是贵州省水果专班特色樱桃战队项目科技示范点,产业涉及当地贫困人口余人。玛瑙红樱桃是我省自主培育的樱桃品种,颗粒大、肉质厚,果味香甜,并克服了樱桃不能过夜的缺陷,广受市场欢迎,是当地主要的脱贫致富产业。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全省玛瑙红樱桃种植面积约25万亩,其中,作为玛瑙红樱桃的原产地和主产区,纳雍县目前种植面积达13万亩,投产面积近9万亩,涉及农户7万余人。“春季第一果”玛瑙红樱桃的产业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纳雍县能否在今年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疫情期间,我通过媒体推出了《贵州省精品水果技术培训之樱桃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网上教学视频,线上指导10余万人次,使避雨栽培技术等特色樱桃提质增效技术得到普及,得到广大樱桃种植户的充分肯定。从去年初开始,我多次带领特色樱桃团队到纳雍县厍东关乡,根据多年的科研和实践经验,为种植户开展玛瑙红樱桃整形修剪、土壤施肥、花果管理和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实施玛瑙红樱桃的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后的示范园增产29.6%,单果重平均增大19%,优质果率提高30%,经济效益显着提升。在我看来,技术助农并非追求简单的数据堆砌,数据的背后蕴含着果农们不再处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通过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玛瑙红樱桃成为纳雍县助农增收效益最显着的水果,为毕节试验区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挥了技术示范作用,取得了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想着去年年底,大家冒着严寒,来纳雍开展玛瑙红樱桃“冬季充电”技术培训,如今有了丰硕的回报,心里倍感欣慰!“十四五”期间,我将带领团队继续服务贵州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解决特色樱桃新品种选育及脱毒苗、脱病苗培育等产业瓶颈问题,既把论文写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也谱写在贵州大地上。

省林科院院长罗杨:群众认可是我们最大的成就

对我们搞科研的人来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让毕生所学的知识和技术真正实用、真正落地,而不是只停留在实验实和论文里。从事林业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我们和森林打交道,深刻地体悟到,大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在贵州,自然的馈赠更为慷慨无私,方竹笋、油茶、皂角、石斛、天麻、竹荪……这些绿色宝贝是林区百姓脱贫致富的依托。只是过去的农户不懂得繁育和管理的技术,无法让这些绿色宝贝的价值真正体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去研究这些技术,再把技术交给农户,帮助他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研究这些科学技术并不是光有满腔的热情和心愿就可以的,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社会的支持。这两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使我们的科研工作进展更加顺利。省林业局、省科技厅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对特色林业产业重点支持,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年初,我们建成了贵州石斛种质基因库,收集保存石斛属植物60余种、种源个、种质资源余份,为我省优质石斛种苗培育和石斛扩面提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一个就是油茶产业。我省的油茶产业历史悠久,省内的玉屏等地有着“中国油茶之乡”的称号,但始终由于种苗繁育等技术瓶颈,难以支撑产业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对“贵州山地油茶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山地丰产栽培、农林复合经营、高效集约栽培等3种模式。经过现场测产显示,3种模式试验地茶油单产分别达31.13公斤/亩、24.1公斤/亩和30.4公斤/亩,超过国家标准。今年,“贵州山地油茶良种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成就在于,通过我们的研究和项目试验示范林的带动,让种植油茶的农户增产增收,激发了更多农户发展油茶的积极性。我非常高兴,油茶获得了百姓的认可,也意味着我们的工作获得了群众的认可。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松桃自治县正大镇科技副镇长侯彦双:我为贵州茶业育人才

我来自河南新乡,从5年起便与贵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后来的科技帮扶工作更是让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5年,我从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毕业后,第一批响应西部大开发来到了贵州松桃。一年服务期满后,我并没有返回家乡,而是选择了留下。我决定要为这里的人们做点什么。7年底,我们调研了松桃28个乡镇,编写了松桃自治县茶产业规划与实施建设方案。年起,我领衔的省级、国家级侯彦双评茶技能大师工作室相继成立并通过评估验收。今年,工作室技术团队继续服务一线,承担了约人次脱贫攻坚茶产业新型职业农民的技术培训。年1月,我作为贵州省“三农”专家和科技特派员,挂任正大镇科技副镇长,担起了农业科技服务之责。同时还展开脱贫攻坚、茶旅规划与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等工作。正大茶区是老茶区,人才匮乏、工艺落后。而茶叶质量安全是发展茶产业的关键,茶叶审评更是严把茶叶质量关的第一步。我通过工作室的平台,带动茶企规范茶叶加工和茶叶审评技术,帮助他们建设审评室并义务培养了2到3名评茶员。当茶企遇到生存困难,我也是想尽办法,帮助他们进行体制改革,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效益,解决资金问题。规模做起来了,茶企做规范了,农民的培训也要跟上。农民必须要懂技术,才能创造更多财富。去年,我们以村为单位开展了茶农全员培训,凡是种植茶叶的村都开设了加工和管理的“理论+实践”技术培训。这样的培训已经开展五年了。我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喜欢去茶园转转,去茶企看看,哪怕是为他们解决一个小问题,我都很开心。而在这几年里,我的很多时间也给了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要知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员,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而院校本专业学生,是综合性比较强的。学院专业技术人才与农民技术员共同发力,才能不断提升茶产业的发展水平。我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个“茶叶大师”!年轻就是资本,贵州茶产业的发展需要他们。

省农科院果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俊良:我们帮农民种最好的火龙果

我来自贵州省农科院果树科学研究所,是众多为贵州农业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奋战的普通一员。火龙果是我省的精品水果代表之一,从1年,在时任研究所党政主要负责人蔡永强的带领下引种成功。到年,贵州成为全国火龙果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火龙果这个山旮旯里的致富果,为低热河谷地区的农民增收致富和产业扶贫工作起了重大的作用。这一路并非一帆风顺。从开始发展火龙果至年,全省果园基本上都是种植需要人工授粉的品种。火龙果像昙花一样晚上开花,白天太阳出来就闭合了。果农们晚上进行人工授粉的时候,经常出现摔伤或被毒蛇袭击等危险。不仅如此,人工授粉品种还存在单产偏低、商品果率低、商品整齐度差、劳动力投入大、易受天气环境因素影响等弊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团队从年起在全国收集火龙果资源。印象最深的经历是在云南,我们在39度的高温下收了3个多小时,又步行1个多小时将采到的火龙果枝条抬出山林。那天我全身湿透,回来大病了一场,前后动了两次手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品种资源收集和选育工作,我们终于成功选育出不需要人工授粉的“黔蜜龙”等火龙果品种。新品种不仅降低了人工授粉的劳动成本投入,而且产量更高、商品果率更好,能极大增加农民的收益。果园品种更换,可以实现效益大幅提升,但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替换种植的新品种,至少要在两年之后才能产生效益,很多果农无法承受这样的压力和风险,只能选择放弃不种。于是,我们团队又研究出火龙果大苗加密换种技术,也就是在保留老品种的前提下,增加密度种上新品种,这样既能维持老百姓的原有收入,也能逐步将老品种替换下来。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可以实现火龙果换种当年不减产,第三年产量增加一倍以上。守住初心,才能守住产业发展的未来。如何让农民成为产业的发展主体,一个适合贵州山地气候的优良品种、一套老百姓看得懂、学的会、用得起的产业技术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省蔬菜专班副班长、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张万萍:将初心镌刻在火热的土地上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为春耕带来了很大影响,农户们都很焦急。交通恢复后,我带着团队去了榕江和从江,之后辗转到水城和七星关,再到织金和沿河,“9+3”县(区)跑了个遍,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贫困户怎么种、如何管。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通过技术指导为农户打开增收致富的大门,这是我学农至今的追求,也是我一直坚持的事业。在台上讲百遍不如地里干一遍,要让科研成果转化,就必须要大步迈出去。这两年,随着省里对蔬菜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各地产业都迅速发展起来,去年,仅威宁我就去了20多次,传授技术力促产业提质增产,针对威宁的高海拔提供先进的抗旱抗寒技术。每去一次总能看到新的变化,菜农的脸上也逐渐充满信心,虽然这些菜苗也就几分钱,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这是百千个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希望,我们必须严谨和珍视。9月份,我又加入了“尾菜无公害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科技攻关”的项目。随着威宁蔬菜的产量扩大,大量采摘后遗留的残次菜和加工后的尾菜是当下比较难解的问题,全年能达上百万吨。所以不久前我们贵州大学和贵州医科大学,就联合在这个问题上发起了科技攻关。我总结出三个途径来解决尾菜的高效综合利用:一是通过生物降解,将尾菜肥料化,实现尾菜%就地利用;二是利用尾菜做“饲料”,将之转化为高蛋白产品,用以养殖黑水虻、黄粉虫、白星花金龟这三种有价值的环境昆虫;三是将未达标的蔬菜脱水后加以利用,提高其附加值。今年,我与团队大半时间都在脱贫攻坚一线,这样能更快的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肯付出精力就必然有收获,目前,我们在威宁实施的科技示范项目累计带动了户贫困户脱贫,力促当地农户增收0多万元,四个基地产值达2亿元。这些切实的改变,不仅让当地群众充满了获得感,也让我充满了成就感。贴近土地让其焕发生机,不管身为科研人员还是农民,这都是我们竭尽所能去维护和互相成就的伟大事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方春英陈毓钊

金忠秀吴采丽

刘蓝婴梁圣

编辑游正兰唐怒娇

编审刘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12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