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2年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行

2023/5/31 来源:不详

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年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市州农业农村局,厅机关有关处室,厅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巩固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成果,确保我省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现将《贵州省年特色优势产业巩固提升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年4月13日

贵州省年特色优势产业巩固

提升行动方案

根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发展特色产业五年行动方案》,立足特色资源,坚持市场化导向,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巩固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一县一业”的思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深耕首位产业,更加注重市场化推动、更加注重农业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更加注重促进农民增收,聚焦产业市场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市场占有率,掌握市场定价权,更好带动农民增收。

二、行动目标

坚持省领导领衔、专班化推进等机制,加强主体培育和要素保障,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投产,在稳定现有面积基础上,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果。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等项目建设,新增创建一批新项目,推进省级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形成全链条配套、全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的格局,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年,茶叶投产茶园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食用菌种植规模58亿棒(万亩)以上;蔬菜种植规模万亩;牛存栏万头、出栏万头,羊存栏万只、出栏万只;特色林业面积万亩以上;水果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生猪出栏万头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万亩以上;刺梨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生态渔业水产品产量28万吨以上;辣椒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生态家禽出栏量1.8亿羽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提升特色种植业

1.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产业、优强企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稳定优势经济作物种植规模,打造一批集约化、标准化种植基地和优势产业带,着力提升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益。茶产业以高品质绿茶为重点,建设高标准绿色生态的优质高效茶园基地、茶产品出口基地;食用菌建设黔西北、黔西乌蒙山区,黔北、黔东大娄山—武陵山区,黔东南、黔南苗岭,黔西南喀斯特山区,黔中山原山地五个重点产业带;蔬菜主要推进中高海拔夏秋优势区、低海拔冬春优势区和保供蔬菜区建设;水果打造黔东南蓝莓产业多功能融合发展区,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百香果、火龙果等热带、亚热带水果产业带,北盘江、乌江流域李产业带,黔中、黔西北猕猴桃产业集群;中药材聚焦天麻、白及、黄精、淫羊藿等道地特色优势单品,着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辣椒巩固优化北部加工辣椒产业带和南部鲜食辣椒产业带,打造全国辣椒优势产业集群。年,茶叶累计建设高效茶园80万亩,食用菌建立规模化示范基地10个,中药材建立规模化示范基地个,蔬菜提升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化、生态化栽培示范基地万亩的配套水平,辣椒建立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化基地万亩以上。

2.大力推进品种优化改良。着力建立一批区域性特色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开展种业科技攻关,加快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和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建设,完善特色产业良种繁育体系,提升良种供应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支持一批优势种业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开展品种创新,积极开展优良品种培育,推进科研机构、高校、种业企业开展良种联合攻关,立足贵州特色种质资源培育一批本地品种。加大优良品种引进筛选,结合各地实际引进筛选一批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区位条件的优良品种,扩大种植规模以满足目标市场及产品短缺时段需求。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重点推广一批适宜贵州山地特色、生产效益好、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种,加强新品种展示示范,建立一批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茶产业主要推广黔茶1号等黔茶系列品种;食用菌主要推广香菇、木耳、红托竹荪、羊肚菌、冬荪等种类;水果主要优化猕猴桃、蓝莓、李等优势特色树种的品种结构;中药材主要围绕天麻、白及、黄精、淫羊藿等重点单品,选育推广道地性强、优质、抗病、高产新品种;辣椒主要推广“遵椒”“遵辣”“黔椒”“黔辣”等自育品种和地方名特优品种。

 (二)稳步发展生态畜牧渔业

 3.提升畜牧渔业规模化水平。落实畜牧业稳健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落实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大力提升牛羊生产供给能力,优化家禽产业结构,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实现肉类总产量万吨左右。以现代生态环保型设施渔业为重点,推动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强畜牧渔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加快建设集成式圈舍,节约高效使用土地,实施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经营;加快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家庭牧场发展,开展合作和联合经营,形成一批稳定的产业联合体。大力发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高位池、集装箱、工厂化等设施渔业养殖。年,新增生猪规模化养殖场50个、牛羊规模化示范养殖场20个、家禽规模化示范养殖场个、生态渔业打造规模化基地22个。

4.开展畜牧渔业良种攻关。围绕中高端消费市场需求,依托科研院所,以地方特色品种和引进品种为育种素材,选育肉质优、生长快的新品种(品系)。加大地方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和提纯复壮,开展以种繁为重点的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开展畜禽遗传资源、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鉴定发布一批新畜禽资源,加快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做好地方土著鱼类选育繁育和开发利用,优选经济价值高的品种推向市场。

(三)加快发展林业产业

5.优化林产业结构布局。大力发展刺梨、花椒、油茶等特色林业,以创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为抓手,优化产业布局,稳步增加特色林业产业基地面积,打造现代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区。持续推进刺梨、花椒、油茶等种植基地标准化示范化建设,打造林业产业经济带,推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年,特色林业产业基地新造和改造万亩。力争刺梨规上企业达25户,市场经营主体超家。

 6.扩大林下特色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推广林药、林菌、林禽等发展模式。积极发展林下产品采集业,采集林下用于食用、药用、工业和观赏产品,培育发展野生菌、竹笋等林下产品采集业。年,全省林药种植80万亩,林菌种植23万亩,林禽养殖出栏0万羽。

(四)推动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

7.打造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建设一批上规模、优质化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基地,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16家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培育企业为重点,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储藏、加工、包装产业链体系。

8.梯次分类布局农产品加工业。立足市县乡不同层级实际,鼓励引导初加工环节集中布局在乡镇,精深加工环节集中布局在市、县,分级分类推进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聚焦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开发精深加工新产品。年,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9%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0亿元。

9.推动农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型。加快初级农产品开发,推进功能性食品深度开发,完善深加工配套体系。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紧密合作,加强自主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快传统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支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提升加工经济效益。对实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项目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五)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

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优化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追溯体系和执法体系。发挥重点企业引领作用,加快制修订一批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等全过程的地方标准,按照“有标贯标、缺标补标、低标提标”的原则,加快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地方标准制(修)订,及时发布实施,构建以产品为主线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标准体系。指导行业协会、各类品牌主体开展合作,联合开发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开展农兽药残留等食品安全标准宣贯,指导各地将标准转化为简便易懂的生产模式图、操作明白纸和质量管控手册,确保生产经营主体识标、懂标、用标。推动生产主体贯标生产,以质量安全打造贵州农业核心竞争力。年,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在生产、流通、加工等方面标准发布标准30项。累计新增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主体家,有效入驻数达1万家;累计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绿色食品60个。

 (六)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

组织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发展规划、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建立贵州农业品牌通告机制,深入推进“贵州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创建,集中打造一批“贵”字号区域公用品牌,扩大贵州绿茶、食用菌、辣椒、生态禽、水果、中药材等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引导品牌主体加快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和“两品一标”认证,用好主流媒体及网络新媒体加强农业品牌全方位宣传推介。年,培育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企业品牌50个、农产品品牌50个。

(七)培育壮大经营主体

开展全产业链招商,举办“百强国龙进贵州”招商引资等活动,积极引进广东粤旺、双汇集团、深商控股、丰农集团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各产业编制精包装项目20个以上、引进产业项目5个以上、举办专题招商推介活动2场以上。加强项目后续跟踪管理,建立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协调机制,提高项目落地实效。大力培育本地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深入推进国有平台公司涉农项目市场化实体化转型。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累计创建省级示范社家。完善家庭农场扶持措施,提高家庭农场生产管理和经营能力,确保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家。年,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家,培育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家,累计达1家。

(八)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发展战略,加强与广东等区域合作,深入推进“东部企业+贵州资源”“东部市场+贵州产品”“东部总部+贵州基地”“东部研发+贵州制造”等合作模式,加强农产品对外营销推介。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业交流合作,加大优质农产品出口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培育发展营造更好环境。积极举办茶博会、辣博会等农产品大型展销活动,组织外出开展优质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瞄准重点区域、主要目标市场,利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机制,加大销售渠道建设,拓展省外市场。

(九)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

以12个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等项目建设,新增创建一批新项目,推进省级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形成全链条配套、全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的格局,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做好粤黔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加快工作进度,确保“一县一园”尽快落地实施。年,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优势产业集群2个,建设产业强镇8个。

(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

充分利用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支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跑出“加速度”、实现大发展。谋划跨县域、规模大、主体强、产业链条长、带动效益好的基金项目,加快基金投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体系,充分发挥信贷、期货、保险等金融子市场的支农作用,加大对“三农”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产品,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十一)加强产业项目管理

坚持市场化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坚持思维对接市场、工作面向市场、发展用好市场,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突出“建、管、用、退”并重,建立产业项目长效管理机制,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产业失管(脱管)、农业设施闲置等产业问题项目专项整治,分级分类推进问题整改,强化全程监管措施,加大跟踪指导力度,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考虑项目管护的持续性投入,避免只建不管、重建轻管等。持续发挥好已投入项目资金效益,把巩固提升现有农业产业项目作为优先支持的重点,在盘活用好存量项目基础上,统筹实施好新增项目,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十二)优化利益联结机制

优化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新机制。积极探索推广“租改股”“抓两头带中间”“六共机制”等模式,更加优化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收益,享受产业增值收益。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等为资源要素,多种形式进行合作,依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联合社,强化农民市场主体作用,不断健全农民稳定增收机制。

 四、行动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将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按照“一县一业”要求,分类分级推进。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形成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要素支撑。要强化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要加大农业投入,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巩固特色产业发展。

(三)强化责任落实。要以县为单位,分类别、分产业制定推进方案,做好统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细化责任分工,强化工作调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四)强化督导考核评估。要将行动推进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乡村振兴实绩、脱贫成果后评估等考核工作范围,切实强化督查考核评估,针对存在问题,开展常态化约谈,切实抓好问题整改。

来源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编辑韦一茜

二审李劼

三审王璐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3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