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奏响乡村振兴乐章
2023/3/28 来源:不详白癜风专科的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tail/
近年来,黔南州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为契机,探索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努力在全州形成一批有一定影响力、具有黔南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建设启动以来,黔南根据“政府主导、村民主体、市场参与”的原则,建立自上而下、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推进机制,通过聚合资金、项目、政策等资源,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建设,试点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截至7月底,黔南州共有乡村振兴示范试点个,其中省、州级试点37个。省级试点累计完成投资万余元,规划建设项目个,已完成个;州级试点累计完成投资万余元,规划建设项目个,已完成建设项目个。全州37个省、州级试点村已建成特色种养基地个,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10个,民俗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4个,农文旅融合基地16个,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特色田园乡村正点亮黔南大地。
长顺县长寨街道付家院村摆龙组优美的乡村环境
因地制宜促进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黔南州以产业兴旺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立足试点村土地、气候、区位、民族文化等资源,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抓产业、谋产业、兴产业,通过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的方式,实行“一村一特”发展特色蔬菜、精品水果、乡村旅游等特色高效农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在长顺县广顺镇核子村,风吹茭白,绿浪阵阵,美了乡村,富了村民。在建设特色田园乡村中,核子村紧扣特色产业,整合各类资金万元,修建机耕道、打造核子村茭白基地溯源系统平台等,采取返租倒包的方式,探索形成以茭白种植为主体,折耳根、辣椒种植为双翼的“一体双翼”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打通了服务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鲜甜的茭白成了核子村生态产业、特色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长顺县广顺镇核子村茭白种植基地航拍朱涛摄
平塘县以“数字田园·八音双河”为定位建设塘边镇双河村平腊寨试点,凭借独有的气候、土壤、自然资源等条件,以高端精品水果为主、农特产品加工及乡村旅游为辅的思路,突出差异化,通过土地整合,加快实现供应链的农产品品质化、品牌化。目前大力发展百香果、蜂糖李、麒麟西瓜等精品水果,已经初步形成规模,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福泉市陆坪镇罗坳村赵家庄组在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引领带动下,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着力打造“稻+鱼”优质大米生产保护基地和大豆、玉米、辣椒、烤烟等综合轮作示范基地,通过产业带动,驱动产业链延伸,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益。
对于黔南山地农业来说,劳动力和土地是当前发展中两项较大成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各试点充分结合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返租倒包”、土地互换连片种植等方式,与市场、企业联动发展生产,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最大限度调度群众的积极性。
贵定县昌明镇黄土村茭白种植基地一片绿意盎然
贵定县昌明镇黄土村流家庄明确发展类型为产业带动型,通过整合周边村寨优势地块,连片种植茭白亩,在试点地势较高的梯田地块,建设集观赏和产业于一体的花海基地,种植菊花亩,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长顺县鼓扬镇鼓扬社区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村级工作室,流转土地亩,土地流转金万余元,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的权益,实现群众土地流转增收。独山县井城街道井桥社区依托原有茶山资源,与企业合作成立贵州联森茶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亩茶园带动群众务工增收,每年产茶旺季可带动余名社区群众务工。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荔波县朝阳镇八烂村发展枇杷、蜜柚,玉屏街道水浦村发展铁皮石斛、柑橘等优势产业,带动当地农户参与产业发展,逐步形成规模化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田园乡村“旅游+”,实现发展利益人人共享。
在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茶山上,茶农们正在采摘春茶。冯小东摄
都匀市着力构建“示范引领、市场引导、政策扶持、技术指导、资金支持、社会参与”的产业运行机制,采取“核心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着力增强试点村发展产业能力。今年以来,都匀市毛尖镇双新村新龙寨积极发展辣椒、茄子等蔬菜种植带动就业余人次,人均增收达元;毛尖镇坪阳村总阳寨以毛尖茶为主导,在茶青交易、加工销售上重点发力,带动每户茶农增收约元,让乡村有了增收产业,农户生活更美好。
截至7月底,除了县级试点,全州37个省、州级试点村“特色农业+”“特色文化+”“特色旅游+”主导产业融合发展基本成型,建成特色种养基地个,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10个,民俗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4个,农文旅融合基地16个。如今的黔南大地,正在书写着一个个产业兴旺故事。
治理有效夯实振兴根基
建设特色田园乡村,黔南州始终注重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坚持以群众为主体,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充分激发群众意愿主动参与试点建设,提高群众参与度。同时,强化要素保障、发动全民参与,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挖掘传承民族文化、优化乡村旅游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福泉市金山街道坪山村长塘组按照不仅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更要让他们的精神“提”起来的思路,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民讲习所、道德讲堂为载体,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等人才队伍作用,积极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并组建了一支山地文艺轻骑兵分队,着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在毛南族村民自治“议榔”制度的基础上,探索村民动议、村委商议、乡镇决议“三议”工作法,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发挥村民参与的主体作用,基层自治水平有效提升。
整治后的贵定县沿山镇星溪村晓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夯实乡村振兴根基,各县(市)积极创新方式方法,着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让乡村治理更加有效。贵定县探索了议事会、质询会、公投会“群众三会”工作法,夯实基层治理基层;龙里县探索形成“自商、自筹、自建”机制,推进基层群众自治;长顺县探索“村规民约”打基础、“十户联动”织网络、“创新赋能”提成效,推进基层治理“智慧化”。
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同时,各试点村坚持法治、德治和自治相结合,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大力破除陈规陋习,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社会程度,提振群众精气神,建设风清气正的文明乡村。
州级试点平塘县大塘镇新光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提出了“五看五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评价方式,即看言传身教比父母和蔼、看勤俭持家比夫妻和鸣、看孝老爱亲比家庭和睦、看互帮互助比邻里和谐、看干净整洁比环境和美,并同步提出了“奖五条罚十条”的配套实施细则,让人人参与乡风文明建设。
乡村环境的优化提升让龙里县湾滩河镇走马村孔雀寨村民们休闲娱乐有了更多去处
福泉市龙昌镇龙井村亮水寨以宜居农房改造为契机,深入开展乡村文明治理,以“同振兴不同风景”为原则,在实施工程中充分调动群众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设计及施工各环节。经过庭院整治及改造,既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又让村庄环境卫生得到了彻底提升。
奏响乡村振兴时代强音。黔南各地严格遵循“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实事求是、精准施策,分类推进”的工作要求,采取多方联动、共谋发展、加强跟踪等工作措施,迅速在黔南大地掀起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高潮,奏响了乡村振兴乐章。
绿色发展促进生态宜居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特色田园乡村,黔南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示范试点先行先试,着力改善环境质量,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在推进试点建设中,各县(市)创新筹资方式,就地取材取物,合力筹工、聚力筹智,推动绿色集约发展,着力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全面提升乡村“颜值”和“内涵”。
走进贵定县云雾镇塘满村杨雄寨,菊花香随风扑鼻,怡心池畔的林子里,数百只白鹭聚集栖息,或飞翔、或嬉戏、或觅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进入寨子里,“忆苦思甜”和“感恩奋进”两个文化长廊映入眼帘,文化长廊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人们不忘来时的路、不忘吃过的苦,感恩党对杨雄寨发展的关心关爱。
贵定县云雾镇塘满村杨雄寨美丽乡村一角
杨雄寨是州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我们前期通过充分调研和多次征求群众意见,积极争取各类资源投入,目前已建成停车场、步道、休闲广场等13项基础设施。”云雾镇有关负责人介绍,杨雄寨目前种有80亩精品菊花,建有75亩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场,种植1.3万余丛铁皮石斛发展林下经济,并利用寨内空地、闲置房屋发展花椒、红托竹荪等庭院经济。同时,在建设乡贤馆、文化长廊、民族文化墙绘、杨雄寨训等时,植入民族文化,让乡村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色、有产业支撑。
福泉市仙桥乡大花水村麒麟山苗寨在列为州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后,紧紧围绕苗族特色文化出谋划策,以市场需求作导向,大力发展生姜、大蒜、辣椒、生猪等产业增加收入,发展斗牛、歌舞表演、农家乐等服务行业聚集人气,努力打造生态宜居的新农村。
福泉市仙桥乡大花水村麒麟山苗寨的百年古道让乡村留下乡愁
聚焦发展需要、群众所盼,各试点立足自然风貌、传承传统文化,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坚持“保留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原则,坚持就地取材,用好“本地料、自家树、当地物”,让乡村留下乡愁,群众看到发展。
盛夏的龙里县湾滩河镇,一步一风景,处处是美景。走马村孔雀寨成片的向日葵绽放,风吹花摇、蜂起蝶舞,与夏日的蓝天白云构成一幅绚丽的金色田园美景,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游玩。园区村对门河的美丽民宿引人注目,古色古香的民族特色建筑,农具零星点缀其间,让人身处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美丽田园之中。
龙里县湾滩河镇走马村孔雀寨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我们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着力解决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谁来种地’等土地闲置问题,采取反租倒包推进农村撂荒地治理,充分把荒地空地用好。”湾滩河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结合现代农耕体验,采取“群众出租、政府(社会资本)修缮、公司运营”的方式,探索民宿建筑改造,将老房屋改造成特色民宿,变“农房”为客房,开发乡村旅游,让乡村更加美丽的同时,带动更多群众增收。
荔波县深入挖掘朝阳镇洪江村乡村艺术文化遗存,利用好民族艺术特色“废旧房”,投入资金打造洪江国际艺术村,先后吸引国内外余万名游客到洪江村开展研学活动,成功吸引了88名艺术家到洪江村对老房屋进行艺术改造并长期入住开展艺术创作。同时,荔波县还引进乡贤艺术家到瑶山乡投资建成国内首个瑶族文化写生基地,先后吸引省内外院校师生98批次25余人前来研学写生创作。目前,艺术研学游实现增收余万元,惠及群众户余人。
荔波县朝阳镇洪江村的老屋经过改造后充满了艺术气息
试点村道路由“通”变“全”,居民房屋由“有”到“美”,变得更加的具有民族特色,村寨的整体风貌和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乡村变得更加生态宜居宜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以点带面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黔南的乡村面貌正悄然发生变化,乡村发展更加充满了活力。
作者:黔南日报社融媒体记者谢义将徐朦
来源:黔南日报社融媒体采访中心
编辑:戢余
统筹:刘衡
编审:周德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