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去打卡秋天的第一个村庄吧

2023/3/7 来源:不详

2023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paisufa.com/m/

处暑已过,白露将至,眼看,秋天就要完全接过夏天的接力棒。

喝完“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咂咂嘴,抬头望天,好一派秋高气爽,风轻云淡,那阳光温温软软的,挠得人心里直发痒:此时不出去玩,更待何时?于是拍拍手,欣然决定,周末找个村子转转吧!

正好,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示了拟入选的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本期,我们就带你走进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叶坪镇华屋村、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等11个拟入选村庄,先睹为快。

如果你看得欢喜,那这周末就选一个去“打卡”,让它成为你“秋天的第一个村庄”吧。

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叶坪镇华屋村

青松为证

文朝颜

山连着山,逶迤在赣闽边界。从瑞金城往东南约15公里,便到了叶坪镇华屋村。

夏末秋初,一阵急雨刚刚停歇。从村头沿着游步道,可以一直走到华屋村的后山蛤蟆岭。雨后的山岭,绿意更加深浓,密密实实的林木拉开一个半圆弧,环抱着整座村庄。细细观察,发现其中生长得最为茂盛,并以绝对优势占据后山高地的,是松树。

华屋的松树,是有故事的。年10月,红军长征出发前,17位华姓后生栽下了17棵松树。后来,他们全都牺牲在了长征途中。

我的目光越过纷乱的杂草和矮小的灌木,投注于树底下立着的一块方形石碑。石碑上,简要地记载着一个人的生平:“华崇煌,男,年出生,红一军团战士,年参加红军,年随部队长征,长征途中牺牲。”短短几十个字,如此坚硬而生冷,将之放进浩阔的时空里,却足以激荡出意味深长的留白。

长征,二万五千里,那条路多么漫长,于他而言又多么短暂。文字上方,一颗鲜红的五角星静静地凝望着人间。红,是华崇煌生命的底色,也是华屋的底色、瑞金的底色、中国的底色。

我对着那棵象征着华崇煌的松树深深鞠了一躬,转身,又与更多这样的松树迎面相逢。每一棵松树,都拥有自己的名字:华崇宜、华崇森、华钦恩、华钦仑、华质彬、华钦柏、华钦梁、华崇沂、华桃生、华德和、华树生、华钦材、华德思、华崇松、华钦遥、华崇球。这一棵棵松树、一块块石碑、一个个名字,如此集中地呈现出一座村庄和一段历史不寻常的关系。

是的,华屋,是著名的红军烈士村。这17位被后人刻下名字的华姓后生,都有着相似的简短生平,都没有活着回到这座村庄。只有他们亲手种下的17棵松树,还挺立在密林中。有的根枝相连,像携手的兄弟;有的独自站立,像落单的孩子。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有着同一个生长方向,朝着天空,朝着阳光,永不止歇地引颈张望,就像他们当红军去革命时那一份热情似火的决心,就像年10月那一场义无反顾的出征。

风掀动阵阵松涛,仿佛低低的诉说。我围绕着那些苍劲刚直的松树和碑文,一遍一遍地仰望着,阅读着。这17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开始是平民的儿子,后来是党的儿子、国的儿子。他们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他们的音容笑貌只能在后人的讲述和无尽想象中复现。

为了纪念英勇的烈士,人们又在松林间建起一座红军烈士纪念亭。他们把这17棵松树称为信念树,把这片小树林称为烈士林。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聆听故事,祭奠先烈。在讲解员深情的讲述中,总有人会发出难以遏制的啜泣声。

信念树的故事远未结束。在烈士林的东北面,又开辟出了一片青年林,十几株幼树正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华屋的后人,凡是参军入伍的,都会来种上一棵青松。像先辈那样种一棵具有象征意义的松树,已经成为华屋人的一份特殊传承。

可以想见,这些生机蓬勃的小树苗,有朝一日也将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华屋的山上,会越来越茂盛,越来越葱茏。它们不仅守护着家园,更守护着代代相传的精神和信仰。

与之相对应的,是华屋人郁郁葱葱的新生活。

环村庄缓行,可见标志性的入口景观、宽阔的广场、气派的红军祠,村里还设有篮球场、农家书屋、农民戏台、医疗卫生室、老年颐养之家、妇女之家、留守儿童之家。我还记得,年12月,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来到华屋,代表中国作协捐赠了册图书。那些书,现在就摆在农家书屋的书架上,滋养着村民的文化生活。

66栋白墙黑瓦飞檐的三层小楼,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村庄里。全村家家户户都搬进了新居,自来水、卫生厕、光纤宽带一应俱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干净井然。我想起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钧世》中所言:“大厦之壮观,华屋之弘丽也。”昔日与贫穷为伍的华姓子孙,如今真正实现了“华屋”在汉语中的释义。

新居一侧,是村民着意保留的7栋低矮土坯房,那是烈士们住过的房子,他们不舍得拆掉,将其修缮为可供游客参观的传统农耕文化展示场所。人们在这里寻觅烈士的踪迹,也在居所的新旧比照中印证着自己拥有的幸福。

往远处张望,可见村前的田园上,建有大片蔬菜基地。村民用革命一样的干劲,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种油茶、种毛竹、种果蔬,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电商基地。连接国道的入村桥和村内循环路修起来了,沿山脊的米环山游步道也修通了。收获的竹木蔬果源源不断地运往村外,为村民增收插上了飞翔之翅。

华屋人还在缓坡地上养蜜蜂,他们生产的蜂蜜,以“17棵松”为名注册了商标。青松,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力量源泉。他们知道,这甜蜜的日子,离不开栽松人和更多革命者当年的流血牺牲。

一边是种养,一边是旅游。年,华屋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已达1.5万元,在小康之路上阔步前行着。他们在红军祠的主墙上,镌刻下“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10个大字,表达其对新时代最真挚的情意。

苍穹之下,青松为证。清澈的河流绕村而过,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如果17位烈士有灵,看见青山绿树掩映下乡亲们红红火火的新生活,也该欣慰吧。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

秋茶飘香

文杨莹

每年福鼎举办白茶开茶节时,家住磻溪镇赤溪村的陈姐都会邀我过去,但我因故一直错过。去年秋天,终于找了几天空闲,去了福鼎。陈姐带我从福鼎城区出来,往太山方向出发,一路盘旋而上,路旁全是茶田和树木。磻溪镇是福鼎白茶公认的优质生长地,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常年云雾缭绕,被称为“太姥山下的一颗绿色明珠”。

大约20多分钟车程后,穿过九鲤大桥,便从磻溪镇到了赤溪村。这里的山峦苍翠青郁,涧水绿如碧玉,民居高高挑起马头墙,山脚下的稻田,一方一方的。美丽的九鲤溪从稻田旁依村流过,为群山怀抱中的赤溪村增添了一份灵动。九鲤溪是旅游胜地,可能是游客少的缘故,碧绿开阔的溪面上,几条竹筏停在水边,颇有些“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味。

竹筏在赤溪村,沿用已有千年。最早时,竹筏是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许多货物经九鲤溪运到霞浦牙城等地。村里公路开通后,竹筏逐步演变成了旅游工具。赤溪村山清水秀,村民饮用的即是山上的清泉水,清清水流从九鲤溪、天洲溪等溪流引进沟渠,流过宽广的稻田,流过家家户户门前,许多村民洗衣洗菜就在家门前的水沟中,十分方便。

走在赤溪村开阔整齐的街道上,感觉更像是走在一个集镇上。如果不是村口竖着一块“全国扶贫第一村”的石碑,很难想象,20世纪80年代,只能依靠单纯农业收入的赤溪村的贫穷。听陈姐说,如今的赤溪村还是以农业为主,但在茶叶、毛竹两大产业的基础上,依托九鲤溪、天洲溪的优良水质,发展淡水养殖,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元。

陈姐在赤溪村的半山腰有一个大茶园,我们去的时候,正赶上工人采秋茶。许多茶树都是生长了几十年的,漫山遍野,层层叠叠,绿意盎然。陈姐的爱人也是土生土长的赤溪人,他在茶园负责采茶、制茶,手指甲缝里都是绿的,大概是被白茶鲜叶给染的。

陈姐递个小茶篓给我道:“你跟着我采茶吧。”此时的茶山鸟声弥漫,一枚枚嫩芽在我手中起起落落,我在茶垄里走了两个来回,不一会儿就采了小半篓。但陈姐说我采的茶叶太短,毕竟不是采嫩芽银针,这个时候采寿眉,要三四片芽叶一起采。寿眉能从5月一直采到白露时节。

下山途中,陈姐指着对面的茶园告诉我,哪些白茶树种是有机的,哪些是荒野的。为避免茶园水土流失,许多茶园里都会种一些果树,虽然降低了茶叶产出量,但能保证茶叶的品质。

可能是树种的原因,福鼎白茶不像云南的普洱,哪怕是成百上千年的岁数,还是那样矮瘦。山路边上,不时有巨大的绿色茶籽油果悬挂下来,像没有成熟的石榴,一串一串的。我以为是茶果,陈姐笑道,茶果哪有这么大,茶树很低调的,开花结果都挺含蓄。她接着说,磻溪有山有水,所以出好茶。山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湿度大,昼夜温差也大,非常有利于白茶生长和养分积累。这里的白茶每3个月一个变化,一天一天香气不同,福鼎白茶的知名度也在年年攀升。

接下来,陈姐带我参观制茶车间。许多白茶鲜叶正在秋风中萎凋,这些吸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的草木,对于不懂它的人来说,不过是一些寂寂于山野的嫩叶。只有等你懂它时,它才是铅华落尽的好茶。好茶往往生长于群山峻岭、悬崖峭壁之间,寻茶是缘,喝茶便是惜缘。人在草木间,生活中有茶,就有了慢下来的理由,寻茶之旅又何尝不是人生之旅呢?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

古村徽韵

文王唯唯

盛夏已退,秋风习习。当你身处“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等一处处胜景,你一定会说这不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吗?然而当我告诉你这里不是西湖,而是地处方圆数十里丘陵地带的徽州唐模村时,你一定满脸惊讶。是的,这里就是被誉为“小西湖”的唐模村。

相传,清初唐模有一位叫许以诚的富商在苏浙皖赣一带经营36爿当铺,时称“36典”。母因子贵,在山村里过了一辈子的许母十分向往“人间天堂”杭州西湖,就向儿子提出想游览西湖,但苦于山高路远,车马劳顿,年老体衰,不便成行。于是,这位孝子不惜巨资在村边挖塘垒坝,模拟西湖景致,修筑了“三潭印月”“湖心亭”等西湖景观,人称“小西湖”。

“镜亭”是“小西湖”的中心,亭内四壁以大理石砌成,镶嵌有苏轼、朱熹、董其昌、黄庭坚、倪元璐、文徵明、米芾、蔡襄、查士标等书法大家碑帖,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园内还有一泓小溪缓缓绕流,取《诗经》“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名曰“檀干园”。

步入村口,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沙堤亭”立在眼前。此亭上下共三层,中空,上有回廊,飞檐翘角。从不同角度看,每个平面均为八角,又名“八角亭”。微风吹过,悬挂在亭角的铁马飞铃叮当作响。站在东面进村的路上,可以看见“沙堤”二字,出村时在亭子西面,可以看见“云路”二字,蕴涵深意。朋友介绍,古时候唐模有许多人在外经商为官,衣锦还乡之时,村人在亭前路上铺上一层黄沙,以示欢迎,名“沙堤”。离开村庄时,踏着脚下的石板小道,抬头望亭,便见“云路”二字,寄托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

离“沙堤亭”不远处,是一座四柱冲天的高大牌坊,横跨通往村中的小道,石坊上“同胞翰林”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徽州地区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牌坊指的是歙县的许国牌坊,另外的“半座”就是这“同胞翰林坊”。此牌坊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许氏家族的许承宣、许承家兄弟而恩准建造的。整座牌坊布满了精美的石雕。石柱之间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以示兄弟二人十年寒窗苦读考中进士的艰辛。

“水口”是风水学中的一个要素。水口分两种:一为水流入之处,一为水流出之处,前者要开敞,后者当封闭。徽州人之所以热衷于在村口建造水口,主要是受风水理论的影响,他们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为了防止其外流,就应该修建水口,将水留住,用之不竭。水口多选于山脉转折、流水环绕的地方,此外在水口还会辅助建造些富于人文气息的建筑,以庙、亭、堤、桥为主,据说可以加深水口的锁匙气势。

唐模水口以桥、堰为关锁,以亭、庙、坊为镇物,以古树、花草为背景,这是古徽州人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经过千百年精心营造而成,反映了徽商兴旺时期的环境意识及其物质精神追求。整个水口建筑构思独特,自然景观优美,并与徽派园林、江南水街共同构成了人性化的人居条件,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理念。

“水街”是唐模水口文化的一大特色。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小溪两岸并立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有民居、祠堂、店铺等,形成了夹溪对望的水街。褪色的春联、生锈的门环、木板的店门、或高或低的屋檐、青黛的小瓦,显得幽静而又深沉。溪流上的高阳桥颇有名气,这是古徽州独具特色的廊桥,建于明代,石质双孔,桥面上建有五开间殿堂。

初次走进唐模古村,竟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时又搜索不出这种感觉的清晰由来,直到看见晚清诗人许承尧所撰的楹联:

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细细回味、慢慢琢磨,终于豁然开朗,原来那种对唐模似曾相识的感觉,源自儒商合一、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源自脑海中时常回放的一个个古村落,那是我珍藏心底、深切向往的精神家园。

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回龙村

三峡原乡

文放猪江湖

灵秀的山川、古朴的房屋、山谷草木上空袅袅的炊烟……这是重庆奉节回龙村的日常风物,但对很多外界游客来说,这却是他们幻想中的田园牧歌。

回龙村距奉节县城约40公里。自城区出发,沿途堪称风景大道,一侧高山险峰,一侧河谷蜿蜒,山道紧贴峭壁迂回曲折,苍翠的层峦之上挂着片片白云,奔涌的溪水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流向何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带着长江的气息,温润着这片古老的大地。

车子在一处台地停靠下来,视线里出现一片土墙青瓦的传统民居,一旁的展板上写着“三峡原乡”几个大字。顺着乡野小径下行,经过层层梯田,在一片巨大的山坳里,散落着几个小村庄,远远望去,一派“云间烟火浓”的诗画意境。置身其间,视线里绿地草坪、传统民居,在群山与天际的勾勒下,呈现出一幅绝美的田园水墨画。偶尔,有村童从身边跑过,沿着房前屋后追逐嬉闹,“绝涧知深浅,樵童忽二三”的诗句立马浮现脑海。

“三峡原乡”,名副其实。去年7月以前,这里完全是山野村庄,如今趁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村民们也搞起了农业休闲旅游。

原山原水原滋味,乡里乡亲乡情浓。行走于谷底村庄,视线尽头的山川峡谷与“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天堑“夔门”极为相似,巨大的奇峰异石分开两边,中间是深不可测的天际以及又一道高山险峰,这就是当地人口中的“旱夔门”,也被称作这里的“第一山门”。

“旱夔门”带给来客的惊讶丝毫不亚于山水夔门,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面环山,险峰峭壁将村庄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沿着村里的小道一直走,可登上“旱夔门”的顶峰。

关于“旱夔门”的得名,当地老人说,这里的山谷没有大雨,哪怕山外连续几天大雨连绵,这里也只是轻烟薄雾,偶尔会有一两天细密的小雨,又因为山形酷似夔门,所以人们就叫这里为“旱夔门”了。

“旱夔门”两边的石壁高余米、宽多米,站在近处向上仰望,会觉得目光太短,但是沿着河谷望去,却是另一种壮观景象。“旱夔门”脚下是一条长3公里的迷宫河,河谷两岸树木茂盛,四面被千仞绝壁围绕,使人不辨来路,颇有“试看飞鸟乐,高遁此心甘”的悠然。

据说迷宫河源头还有一处奇景。那里有一个深潭,每隔十来年,潭中就会突然持续喷出数十米高的水柱,响声如雷,10里外都能听见,当地人形象地称其为“炮泉”。可惜我去的时候,没能得见这一奇观。

回龙村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古老习俗,那就是“悬棺”。史料记载,这里的悬棺丧葬习俗已有数千年历史。所谓“悬棺”,就是人们去世后,子孙将棺材置于峭壁上的石洞中,或悬于山崖上。我遇到的一位老者说,“旱夔门”右山峭壁上就有一处悬棺,但山崖太高,仅凭肉眼根本无法窥探。

“悬棺”是一种令后世惊讶而又费解的习俗,至今没人能系统阐述其真实历史渊源。有人说是借“高棺”(高官)以佑子孙后代富贵,也有人说“弥高者以为至孝”,但无论哪种说法,都仅仅是推测。

作为巴人先祖古老的文化习俗,“悬棺”也为回龙村增添了无尽的神秘与想象。当然,随着时代变迁,这样的习俗在今天早已不复存在,只有远古的日月和高山险峰,还存储着关于“悬棺”的点点滴滴。

此刻,清风无声,峡谷深深。我拎着相机,路过盛放的野花、斑驳的屋檐,那些遥远的光阴宛如滔滔三峡之水浩荡于天地之间,雕刻了古时的凶险,刻画了今世的美颜。我感慨于巴蜀先人生命的顽强与坚韧,也欣赏这里后人的自在与乐观。

三峡大地以壮丽河山的天然胜景闻名中外,同时也孕育了楚、蜀文明。而促使这两大文明相互融合的,就是居住在这片大地上的巴人先祖。或许,也只有巴人这样勇敢的先民,才能经受住古时恶劣自然环境的挑战,在这最险峻的大川荒谷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无涯的时光荡涤了旧时的一切风物,但也留下了丝丝缕缕的气息供今世追寻。那些淌着巴人先祖血脉的后人,那些粗糙的土坯老屋,还有那深不见底的峡谷以及恒久流传的神秘故事,将这山谷里的村庄渲染成摄人心魄的迷人画卷。

在一条小径上,遇到一个背着背篓的大叔,背篓里是一个小女娃。我问大叔是这里的村民吗,他说是的,又说这里有什么好看的,都是山窝窝。我说这里很美啊,美得让我目眩,他嘿嘿地笑了。

说话间,已是日暮向晚,三峡古村落的质朴气息越发浓烈,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里,炊烟缭绕于草屋上空,然后在山坳弥散,一派返璞归真的画面。“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忽然觉得,那些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大抵便是如此吧。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高桥村

竹村高桥

文何卡林

问津高桥,是在夏秋时节。

踏上这片土地,我的感官便深刻地感受到,高桥村在千万乡村中的独特风景:这里房前屋后是竹,庭院路边是竹,田边地角是竹。一路上,游人打量着翠竹,翠竹也打量着游人,都那么珍重。竹荫掩映下的路边,雨霖亭、祝愿亭、飞跃亭、竹酒亭等多个纯竹结构、造型各异的建筑,一一从眼前飘过。竹林间是平整整的稻田,还有大片鱼塘和果园。稻谷即将成熟,黄得浩浩荡荡,在铿锵的阳光下,粒粒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

一条小河带着凉意,从苍翠的红岩山流来,蜿蜒于竹间田畴之中,泉水清冽。溪上原有一座胡家沟桥,人称高桥。说是高桥,其实并不高,小拱桥而已。清康熙年间,童生胡雨霖去李庄求学,每天从这桥上经过,后来他高中举人,乡邻们便把这桥叫作“高中桥”,村庄也有了新名。看来,是这桥渡了这位学霸,而学霸成就了高桥。于是,乡邻建雨霖亭以资纪念,以期文脉绵延。

巧的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李庄在绵延中国文脉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年,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多家国字号文化单位辗转迁来李庄,在这里安下了一张平静的书桌,一住就是6年之久,李庄因此成为抗战大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国内一大批顶尖文人,荟萃在这长江之滨的小镇上,勤钻苦研,成果颇丰。但伏案累了,寂寞了,也得找地方消遣一下,这高桥村离李庄不远,田园风光又好,自然就成了他们走走看看的好地方。有资料说,一代才女林徽因就不止一次来过高桥,她有感于这里旖旎的田园风光,文思泉涌,写下了她在李庄的代表诗作《十一月的小村》,那年她40岁。这首诗,高桥村的文创室里就陈列有一份,凡来此的游人,无不驻足欣赏。我也逐字地读了一遍:

我想象我在轻轻的独语:

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样个去处?

是这渺茫江边淡泊的天,

是这映红了的叶子疏疏隔着雾;

是乡愁,是这许多说不出的寂寞;

还是这条独自转折来去的山路?

是村子迷惘了,绕出一丝丝青烟;

是那白沙一片篁竹围着的茅屋?

是枯柴爆裂着灶火的声响,

是童子缩颈落叶林中的歌唱?

是老农随着耕牛,远远过去,

还是那坡边零落在吃草的牛羊……

你看,诗歌里藏着如此多迷人的细节:淡泊的天、疏离的雾、转折的山路、竹围的茅屋、灶火的声响、林中的歌唱、吃草的牛羊……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谁曾想,几年前的高桥村,村民外出打工去了,撂下土地荒芜,一片凋零景象。村民们守着古镇的旅游资源,生活仍然艰难。痛心疾首后,村两委苦苦寻求出路,他们想到,高桥先民历来就有种竹、用竹、制造竹工艺品的传统,如果将这传统发扬光大,以竹为媒,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且不美哉?于是,他们喊出了“中国李庄·竹村高桥”的口号。在专家的引领下,村上规划打造了竹基地、竹庭院、竹游道、竹建筑、竹工艺、竹加工、竹博览、竹文化、竹民宿、竹餐饮10个竹产业,意在把高桥竹村建成农文旅融合的立体循环农业典型。

有了规划,说干就干。高桥村成立了有多户村民参加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竹产业,有规划地栽种了楠竹、甜竹、苦竹等30多个品种的竹子,坡上种植柑橘,水里建塘养鱼。经过艰苦的努力,村里建成现代竹林基地余亩,竹产业逐渐兴旺起来,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竹村。

当年胡举人每天走过的田间小道,如今已变成宽大的柏油路。这路弯弯曲曲,鲜花相伴,连接家家户户,通向曾伟人竹建筑大师工作室、万登贵竹编大师工作室和杨剑涛竹创意技能大师工作室,还连着高桥竹制品培训基地和竹林中的房车营地。

我走进竹制品展示中心,只见架上、桌上摆满了大师们的作品。这些工艺品件件精致,极具观赏性,充满人间烟火味。基地还不时举办各种比赛,以竹为媒,广揽天下来客。

翠竹环绕的农家乐里,主人热情地倒上竹茶,递上菜单:白油竹笋片、竹荪煲乌鸡、清炒竹胎盘、双脆煲飞鸽、粉条老鸭汤……他还说,腊肉是自家喂的猪熏成的,竹酒也是自家产的,一口气说了很多,我们听得云里雾里。点菜后,主人在一个由多层楠竹圈成的浓荫空间里摆上圆桌,我们聊了起来。他说,3年前村里还没有一家农家乐,现在已有20来家。乡村旅游搞起来后,他家的土鸡、土鸭也能卖出一些,最多的一天,卖出了三四千元的土特产。我问他,家里开得有民宿吗?他说,有,有茅屋的,也有竹屋的。说着话,他把我带到后院,抬头望去,见有两间竹屋高悬在竹林间,造型别致,给人想要体验一把的冲动。

人朝着目标走,倦了,躁了,就想停下来,看看风景,安顿身心,走走停停,这便是人生。我徘徊在高桥翠竹的浓荫下,感受着竹带来的美好时光,全身放松,心境超然。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麻冲乡竹山村

木叶声声

文刘红春

过了处暑,天气渐渐凉爽起来。想寻一处安静的地方走一走,朋友推荐了湘西凤凰麻冲乡的竹山村。

车到凤凰古城后,沿西北方向行驶27公里,便到了三面环水、风景雅致的竹山村。

走进这被誉为湘西最美“半坡部落”的原始苗寨,瞬间被它寂静古老的气韵吸引住。多年前的青石板路,从山脚沿着山势蜿蜒而上,曲曲折折延伸进苗寨的每个角落。多栋明清时期修建的老房子散落在半坡之间。一眼望去,一色的青瓦、石墙,配上精美的雕花木窗,幽深恬淡的田园气息迎面扑来。经历了几百年风雨沧桑的竹山村,像一个言语不多的老人,微笑着迎接前来拜访的客人。

脚下的青石板路像神秘地图上的墨线,把我们一步一步引向苗寨深处。刚刚下过雨的寨子在半坡上静默着,散发出山野湿润的清香。经雨水清洗过的树叶被午后的阳光照耀着,闪烁着晶莹透亮的光。我知道,这是一些神奇的树叶,它们在竹山苗寨人的手中会变成具有山灵之气的乐器,能够吹奏出最美的乐曲。

恍惚间,我似乎听到了木叶声声,在苗寨上空回旋。那是一首很老旧的、既熟悉又陌生的歌曲,可一时间竟然想不起歌名。但是,我却想起了那个吹木叶的人——30年前我的中师同窗麻同学。

至今记得新生见面会上他的样子,青葱少年的他,一身苗族装扮,模样羞涩腼腆。当班主任让每个同学表演一个节目的时候,他的木叶独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真是一个神奇的民族,随手摘下一片树叶,就能吹奏出如此美妙的音乐,那曲调缥缈悠扬,带着山林的淳朴深情,满含山风的纯净灵动。一曲终了,羞涩的少年告诉大家,他来自凤凰的古老苗寨竹山村,吹木叶是他们苗寨人人都会的小爱好。

时光流转,30年过去了,偶然间,我们竟然来到了麻同学的家乡。一时兴起,拨通麻同学的电话。没想到的是,他居然一直都在这里工作,目前担任麻冲中学校长。得知我们来到竹山苗寨,便热心跑来给我们当导游。

10分钟不到,麻同学出现在我们面前。看着当年那个吹奏木叶的青涩少年变成眼前这个成熟的乡村中学校长,忍不住惊叹时光的神奇。30年了,他一直在这里坚守,其间有过进城的机会,但是放弃了。问他为什么,他只是笑笑,没有回答。

跟在麻同学身后,我们进入竹山苗寨。青瓦石墙的建筑原本就极具特色,再加上几百年的历史积淀,竹山村的稳重感与沧桑感在时光的打磨下,越发凸显。比起热闹的凤凰古城,它寂静得不可思议,令人神往。在寨子里行走,听得见走在石板路上的每一步脚步声,听得见哪一家母鸡下蛋后得意洋洋的咯咯声,甚至于那体态轻盈的小猫越过石墙抖落尘土的细碎声,也第一时间传了过来。

来到豆腐坊,古旧笨重的石磨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纷纷要求尝试一番磨豆浆。饱胀的黄豆灌进石磨,淡黄色的豆浆从石磨下流出来。热情的主人把豆浆拿到厨房煮熟,醇香的豆浆端上来,大伙儿一碗接一碗,喝得过瘾,不忍放手。临走时给主人付钱,他却怎么也不肯收下,说,麻校长的同学就是我们的贵客,哪能收钱。麻同学笑了笑,算是领下主人家的这份情谊。

纺棉线、舂米、织布、印染……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这些原始古朴的手工艺已经被现代工艺代替。然而在这里,我们把这些快要失传的民间劳动真真切切体验了一番,以一个村民的身份深入苗寨人的生活日常,多么新奇。

走出豆腐坊和生活坊,同行的朋友提议去竹山学堂转转。可惜天色已晚,再加上疫情防控,农耕小戏演出和竹山学堂已暂时关闭,我们只好顺着石板路朝寨门前的风雨桥走去。

此时,麻同学的儿子已经在桥上接应。这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帅小伙如今跟他老爸一样,放弃了去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竹山村,做了麻冲乡政府的一名公务员,站在竹山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小麻告诉我们,多年来,竹山村由于交通闭塞,一直是湘西州最落后的贫困村,后来在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村里修了公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办民宿,如今已经实现整体脱贫。问他作为年轻人为什么愿意留在农村工作,小家伙露出跟他父亲一样腼腆羞涩的笑容:“我生在这里,对这里有感情。没有什么比看着它一天天变好、变富裕更让我开心的了。”

晚饭后,我们到麻冲中学转了一圈。此时暑假,学校里安静极了。然而,随处可见的校园文化告诉我们,这些都是麻同学和同事们几十年努力的结果。少年的他从这里走出去,又回到这里。他用30年时间,为竹山村的孩子搭起了一座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送走一批批跟他儿子一样优秀的苗寨孩子。孩子们走出大山,唯有他还在坚守。

走出校园,忽然想起30年前麻同学在新生见面会上用木叶吹奏的歌曲——《山乡小渡船》。刹那间,曲调在耳畔神奇般响起:

小小渡船,小小渡船,

渡船就像一个摇篮,

日出时揺来满河的童话,

日落时摇走彩色的梦幻……

望着眼前安静校园,我想起了竹山村青瓦岩墙下的寂静。不管如何变化,竹山村始终保留着它非同一般的气韵,因为,这寂静之下,深藏着至纯至美的心灵。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曼掌村

边陲傣村

文玉香罕

夏去秋来,江南一天比一天凉了,西双版纳却不一样,油棕、贝叶、槟榔、椰子和阳光的气息相互浸染,仿佛还是春天,有着明显的彩云之南的味道。我们从勐海县城往西双版纳最西南端的打洛镇出发,第一站先到“中缅第一寨”勐景来景区。勐景来距离打洛口岸仅5公里,湄公河支流打洛江自村寨西侧流过,清澈江水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国界线,村寨里的人称它“南览河”,意为“美丽的河”。

隔着“美丽的河”相望,邻国缅甸的树林葱郁可见,立于河畔的号界碑便是中国与缅甸的分水岭。虽然界碑标识着国土范围,但打洛江两岸的居民世代都有着通婚和商贸来往。从前,居住在这里的傣、布朗、哈尼等民族同胞一起在江边摆渡,傣语“打洛”即“多民族的渡口”之意。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勐景来在傣族人心目中很神圣。景区的塔林、神树、神泉均已上千年,58座佛塔高高低低,很是壮观,塔檐的小铜铃在风中叮叮当当,给人以恍惚之感。

如果把勐景来比喻成热闹的前庭,打洛镇的曼掌村就属于安静的后院。曼掌村属于坝区,是我们此行的第二站。这里不像勐景来每天都要接待大量游客,显得安静古朴。村寨前后种着大片橡胶树,村子里有许多傣族老建筑,原木搭建的尖顶屋檐下都挂有盆栽,石斛花开得正鲜,到处都是青的芒果、黄的芭蕉。

曼掌全村只有80来户,人少,生活用品多是自给自足。傣家人手巧,会榨糖、编竹篓,大部会中年男女都有打铁、酿酒、造纸、制陶、染布的技艺。在一座木楼里,我看见两个老妇人隔着两台织布机面对面坐着,手中的纺锤飞快地穿梭,艳丽的织锦寸寸见长,织锦的花形纹路不同,摸上去厚薄质感不一。其中一个老妇人对我说,她15岁开始学习织锦,在旧时,织锦代表一个女子的贤德与才干,但随着时代发展,村寨中年轻的女孩已不肯学织锦了。

在西双版纳,一棵榕树不仅是一道风景线,更蕴涵着深厚的傣族民俗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傣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曼掌村附近的“独树成林”景区是我们此行的第三站。这里的树蓊郁如幕、形态万端,依附其身的藤本植物或纵或横,攀至树顶,蔚为壮观。有一棵古榕树已有0多年树龄,树左右两侧的主枝上,有36条大小不等的气生根,它们垂直而下、相互交缠、盘于根部、扎入泥土,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让人不由得想到“生生不息”这个词。眼前的奇特景观打破了俗语“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的定义。逢年过节,曼掌村人都会到树下举行赕树仪式,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独树成林”景区不算大,站在树旁远眺,可以清晰看到缅甸的寺庙。曼掌村人都说他们“出国容易”,因为缅甸那边用的是中国的电信网络、电力能源,边民往来很方便。

夜晚住在曼掌村的民宿,就着主人赠送的香水莲喝茶。在我印象中,睡莲是用来观赏的,却不知道可以食用。据说,这种香水莲属睡莲科水生宿根草本植物,花期长,傣家专门用来沏茶。隐藏在丛林深处的曼掌村如同眼前的这壶香水莲花,生态、幽静、古雅,散发着诗情画意的味道。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岳家寨村

空中山寨

文影子

在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太行山深处,有个岳家寨,那里地势险要、景色绝美,被誉为“太行空中村”。

从山西平顺县城去岳家寨,要走3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车一驶进山区,美丽的太行山色迎面扑来。这里的树木并不是铺天盖地地生长,而是恰到好处地散在峡谷中,整个太行峡谷活脱脱一个爱打扮的少女,随着季节更迭,换上了色彩斑斓的秋装。

“沟口一线天,沟顶山坡缓。三季草木盛,坡顶绕石岩。”岳家寨坐落在山体断层形成的平台山嘴上,西、北依山脊,东、南临绝壁,不愧“空中村”之称。村子不大,没有主街,没有中心,民居就地取材,一色的石头筑就,村里石墙石顶,村头石磙石碾,村边石桌石凳,浑然天成。一处处小院随地而建,依山而筑,高低错落,精雅有致,内外种着果树,树下的圈舍里,几只鸡正在争食,几只小狗悠闲溜达,一派怡然自得的景象。村前屋后是村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梯田,顺山沟展开,大如球场,小如片席,从山脊整齐筑到山根,高达数米,蔚为壮观。从远处看,岳家寨简直就是一幅立体画,用石头垒砌的画,又像一座盆景,一座硕大的、天造地设的精美山石植物盆景。

微雨黄昏,小村浸在清爽怡人的秋雨中,缕缕炊烟随风飘散,渐轻渐渺。漫步石板路上,时光恰似静止一般,短窄古旧的石巷不见一个行人,所有的老墙、石块、草木,虽经岁月风霜,依然完好如初,静静地守护着这座村庄,仿佛诉说着它的往昔年华。

岳家寨山美水美,路更奇特。过去进出岳家寨,只有一条几百米长、近乎直上直下的攀岩路。几百年来,山民孜孜不倦地将一块块石头沿着绝壁运来,铺设成这条石阶路,如今攀爬,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由于道路艰险,这里一度几乎与世隔绝,现在,新修的公路绕过了这段艰险山路,我们才得以抵达岳家寨。

惊叹于山路崎岖的同时,我不由得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村子选址在这绝壁上?岳家寨的先人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凝神驻足之际,一位正在做根雕的中年人和我们攀谈起来。他姓岳,我们便管他叫岳大哥。他说,岳家寨现有三四十户,人口近百,除了两户人家,全部姓岳。

岳大哥说,关于村子的历史,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村民口耳相传,都说与抗金英雄岳飞有关。按照家谱,他是岳飞之子岳霖的第三十五代后人。当年岳飞被奸臣所害,其后人被迫从河南汤阴逃难于此,看到这里山大沟深、人迹罕至,遂在此定居,并依据地势取名为“下石壕”,为传承英雄精神,对内叫“岳家寨”。为了纪念岳飞,村里修建了一座岳飞庙,供奉有岳飞像,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还会举办传统庙会。“我们建这个庙是为了敬重老祖宗精忠报国的精神,想要以此来纪念并传承他的这种精神。”岳大哥说。

岳飞精忠报国,岳家寨的后人们也传承了他的忠勇爱国精神。随着岳大哥的指点,我看到村中央完好保存着一处“八路军银库旧址”。旧址分上下两层,抗战时期,八路军曾在这里住过两三年。当时,楼上放银子,下面住人。门口一块光滑的石头引人注目,上书“槌鳖石”三字,据说是当年百姓给八路军做军鞋时用来平鞋底的。银库旁边耸立着一棵参天大树,树干直径约1.5米,高达10多米,树冠犹如一把撑天大伞,树旁的一块木牌上写着“千年榔树”。岳大哥说,榔树俗名田柳,皮可入药,有消肿止痛、止血的功效。早年闹灾害时,村民用树叶充饥度过灾荒,这榔树救了村民的命,被尊为“榔神”。

如今,岳家寨的年轻人大多搬迁至山外或外出打工,只有一些老人留守。黝黑的脸庞、瘦削的身体、粗糙的大手、佝偻的脊梁、热情的话语、坦率的性格、憨厚的笑容……这,就是岳家寨的老人们。由于这里离镇上很远,有些老人甚至一辈子都没出过村,也正是因为路途不便,他们的生活习惯非常古朴,一些老人家甚至还摆放着晚清、民国时期的生活用品。

村里的商店也延续着老名称——供销社。随着时代的发展,供销社代售点早已消失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中,但岳家寨的供销社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原貌,且一直在运营。进入店内,首先见到的是青砖垒砌、木头台面的柜台和摆满货品的木制货柜,货柜内侧还保留着多年前糊裱的发黄旧报纸,再看所售商品,上至锄头农具、锅盖笤帚,下到蜡烛火柴、针头线脑,品种齐全。柜台上的物品更是充满时代感:带着大红喜字的搪瓷脸盆、铁皮暖壶、木制老式座钟、搪瓷缸子、电镀老式手电筒、煤油灯、茶叶筒、花布、解放胶鞋、棉花、松紧带、鞋钉……都是当年人们最实用的生活必需品。

眼前的小店是上世纪70年代建设并投入使用的“双代店”,即公社供销社分设在自然村代购、代销的服务点。在计划经济时期,双代店作为统购统销的重要渠道,几乎是这个深山小村唯一有效的物资交换点,乡民把收获的土产和山货换成钱,再从这里购得所需的生活用品。当时,这里不仅销售布匹、食盐、煤油、气门芯,还有雷管、炸药、药品,不仅收购谷子、核桃、杏仁,还有废旧工业品,分拣、定级、运送等所有业务都只能靠肩挑、背扛、畜驮。

“以前路窄得连毛驴都过不去,得人扛着货,现在汽车进山来送货。”时过境迁,随着村村通工程“太行天路”开通,岳家寨人与外界的联系彻底打通,游客来了,小店又红火起来。离开时,我特意买了一包“大红袍”花椒,留作念想,以后闻到这浓厚的花椒味,一定会想到太行山,想到岳家寨,想到这个小店。

上海市金山区漕泾镇水库村

水岸乡愁

文黄开林

位于上海郊区漕泾镇的水库村,俨然是一首田园诗、一幅水彩画。该村将“上善若水,库存乡愁”巧妙嵌入村名,很有创意。参观村史馆,翻阅村志,才知本地人把“窠”读成“库”,“水库”之名由“水窠里”演变而来。

水是水库村的灵魂,名副其实的水汪汪,水灵灵。41条大小河道蜿蜒流淌,70多座小岛点缀其间。先行建成的酷岛理想村是最酷的现代艺术水乡,形成青少年国际成长营、理想会堂、精品民宿、野邻帐篷基地、水上运动基地、萱草忘忧花园、水文化艺术馆等乡村产业群落。拆除分散零星的宅基地,建成农民集中居住点,第一批38户村民乔迁入住,白墙黛瓦,鸡犬相闻,四面环水,湖光倒影,宛如碧玉盘,人在岛上,岛在湖中,名字叫“佳亲岛”。可容纳更多家庭集中居住的二期·长岛,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

从初心码头上船,经复兴码头,最后从幸福码头上岸。水库村的故事是在船上听璐珂讲的。璐珂是上海滨水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员,看着有些面熟,原来她在水库村的形象宣传片中出过镜。她说,从前水是村民出行的阻碍,很多自然村四面环水成圩,到街市去卖货置物多有不便。后来,当地通过拆坝新建23座桥梁,将全村水系全部打通,同时疏浚河道、清除淤泥、种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让水质变得更清。

泛舟而行,水草密布,拐过河湾,又是一片风景,小桥人家惭行惭远,只有模糊的轮廓,与水连在了一起,似素描。不远处是一大片湿地,茂盛的碧草像是画上去的。璐珂说,湿地分为固土的“芦苇荡迷宫”、鸟类筑巢的“杉林迷宫”、涉禽觅食繁殖的“寻鸟秘影迷宫”及游客“赏花探果迷宫”,亲水平台、休闲步道、复古凉亭一应俱全,水路相连,林地成网,栈道连接小岛,河流蜿蜒曲折,颇具水乡之美。

改造过的农舍很有特色。设计者张丹是本乡本土人,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目前正经营着一家景观设计公司。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张丹将一户户农家小院还原为典型的江南人家。陪同的村干部讲了“一面墙”和栽桂花树的故事:何家宅全面拆违,家家户户的鸡鸭棚和杂物间都主动拆了,但河口边一面残墙始终无法推倒。这户人家说是家里人身体一直不好,在传统观念里,要是没了这面墙的遮挡,对健康更为不利。他们便拆旧换新,用废旧红砖砌成小巧镂空的墙体,再攀附些蔷薇花,既美观又实用,成了人见人爱的花墙。村里在农家门前种桂花树,以为是好事,肯定受欢迎,没想到第二天就被人推倒了,重新栽好,又被推倒。他们走进那户人家,询问对方的真实想法。原来,当地人认为在家门前种树不太吉利。通过做工作,农户同意,树可以种在他家,位置稍微挪一下就行。

村里的尚品书院,由两间废旧仓库改建而成,装修风格简约,兼具公共阅读空间、茶室、咖啡厅、文化活动和民俗工艺销售展示功能。书院门前的“藕遇公园”设计新颖古朴,走在舒适的栈道上与莲亲密接触,莲叶田田,荷花艳艳,书香荷香,香远溢清。

路过沈家宅,巧遇漕泾镇党委书记陈立俊正在讲解。他指着柏油路面上的核桃树说,这棵树按理要移走,因为是沈永弟的媳妇王进梅从四川嫁过来时的陪嫁,长这么大不容易,还有纪念意义,铺路时便专门留了缺口,让它站在路边成为一景。在村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地方,设计之初就已预留了日后屋主自行改建民宿的空间。水库村把最美的地段——正面朝向中心河宽阔水面的位置留给了村民。新的村居保留了庭院、天井、客房和车位,利用建筑材料的原色相互搭配,山墙飞檐,朴素淡雅。成熟后的民宿不会与原住居民割裂,呈现参差互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乡村新貌。

我们不走了,就下榻在“非酷不住”民宿。院子很安静,一夜的睡眠质量很高,一只鸟在靠近水边的香樟树上把我叫醒了。开门出来,隔河招手,它并不理会,只顾在那里叫,好像这片水域是属于它的。水面偶尔有鱼跃出,吓人一跳,薄薄的一层雾罩不住这一声惊叹。回屋遇汗青老师下楼,我说昨天的戏言成真,真是鸟喊我起的床,他当即口占一首:“浓睡不觉晓,关关鹭声高。枕水望四洲,行来人未老。昨夜闻提醒,彼此俱失笑。我睡我的觉,管它什么鸟?”

猫狗起得早,悠闲地散步,撒着欢儿,菜园里种着各种蔬菜,每家很小一块,搭界连畔,亲密无间。老年人喜欢在这里碰面,拉拉家常,或多或少能找回一点乡愁。老伴指着刚进园的一橙色服装女子,说那人年轻,肯定会说普通话。听说我们从西安来,女子很热情地说她20多年前去看过兵马俑。一打问,女子61岁,在村办企业上班。老伴说:你看那身材,脸上的气色,根本不像花甲之人。我说:水乡嘛,有水滋养,老的慢!

海风吹拂,波光粼粼,水的丰盈与优雅,加上乡村振兴的水到渠成,造就了如诗如画的现代文明乡村。水库村,最酷的村,有包容万千、随物赋形的气度,有刚柔相济、润物就生的能量,更有化育造就、通江达海的勇气。水库村并没有刻意库存水,却到处是水。有水就有鲜活,有水就有生命,把水文章与时代精神的诗意表达紧密相连,美好和福泽就会一直相伴相生、绵延不绝。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晓望社区

太清水月

文杨莹

自打几年前,青岛崂山十二景中的“太清水月”被央视评为“最美赏月地”,夜游崂山便成了新风尚。前不久,我和闺密霞也“跟风”前往,一探究竟。

长途车从中午一路颠簸,赶到王哥庄时,正是黄昏时分。接站的友人径直把我们带到王哥庄大集买馒头,在那里,比人脸还大的馒头比比皆是。据说,王哥庄大集形成于清朝初期,距今已有余年。这美味的大馒头是大集的特色,也是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哥庄素有“山海小城,渔村茶乡”的美誉,无论是山珍还是海味,在岛城的知名度都很高。几经扩建修缮的广场,成了人们品尝美食、参加民俗活动的场所。原来每逢农历初四、初九为集市期,货物满目,人潮汹涌。去年受疫情影响,大集关闭,今年6月上旬才开集,此后,初二、初五也有人来逛,渐渐形成自发集市。这里的特色小吃很多,都说美食店铺林立的地方,亦是精神皈依之所,这大约也是人们热衷于来此赶集的原因吧。

我们人手一个大馒头,边啃边商量路线,最终,友人决定:“先带你们上山,回头海上望月。”她说,太平宫是崂山仰口风景区的道教庙宇,背靠上苑山,东临大海,云遮雾绕,仙气十足。我们行走在有着“神仙宅窟”“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之美誉的仙山上,探访千年道观,步履轻盈,思绪万千。太平宫周围多奇峰怪石,石头上名人题词甚多。据传南宋灭亡,太妃谢丽、谢安姊妹俩扮作渔女,乘船逃到崂山,在太平宫隐姓埋名,出家入道。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来到崂山,也曾在太平宫周边留下不少印迹。

太平宫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很丰富,堪称游览胜地。沿海一带的渔民信奉妈祖,太平宫正殿供奉的便是妈祖。东院建钟亭一座,内置铁钟一口,敲响后声鸣谷底,余韵可传至10多里外,此即“仰口八景”之一“太平晓钟”,每年都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敲钟祈福。西院有水井一眼,名为“龙涎”。其泉水大旱不涸,大涝不溢,千百年来取之不竭,是崂山名泉之一。我和霞用喝完的纯净水瓶子装了点泉水,信步下山,来到仰口沙滩时,华灯初上,天蓝得深沉,海浪声哗哗入耳。

我们在海水中踏浪,很快,天黑透了,海边人家陆续在岸上支起桌子,有菜香隐隐入鼻。馒头填过的肚子饿了,我和霞嚷嚷着不等看月亮了,就要在海边开吃。友人已到附近码头采购了鲍鱼、蛤蜊、花甲、大虾,然后开车带我们到晓旺社区她的家中。经过一番烧煮煎蒸,麻辣有余、咸鲜劲道的海鲜大餐上了桌,搭配着青岛啤酒和王哥庄大馒头,吃货们非常满足。饭毕,我们在院子里品崂山绿茶,一低头的瞬间,我居然在品茗杯里看见了月亮。那月亮小小的,如同一粒白色纽扣,在茶水中一漾一漾的。我把杯中明月告诉大家,我们共同往天上看去,果然,皓月当空,美轮美奂。

迷人的月色下,友人打开了话匣子。她说,这里最早的居民姓肖,叫“肖旺疃”。明朝永乐年间以来,多个姓氏的村民先后迁来,人口逐渐兴旺起来。年,村名由“肖旺”改为“晓望”,现在是王哥庄街道办事处晓望社区。社区南面有个叫二龙山的3A级旅游景区,那是崂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古树、奇石、流水、云雾,林木覆盖率达80%以上,负氧离子含量0以上。

次日清晨,我们过塘子观,往水库上游走,只见幽静美丽的河谷中,溪水由山间流下汇入水库,清澈见底。兜兜转转,来到二龙山地界,整个景区由千亩茶园、茶文化博物馆、塘子观和二龙山山谷组成,有星石山、晓望叠库、皇陵山、虎头山等50余处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还有无数名人雅士留下的人文景观。友人说,二龙山是青岛实行“南茶北移”后较早种茶的山村,茶树种植上千亩。一年一度的茶文化节在晓望社区开幕,有时能从6月持续到国庆假期。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

秦岭人家

文杨问侠

秦岭深处藏着许多美丽乡村,法官庙村便是其中之一。

法官庙村位于陕西省山阳县东南部,距县城66公里,东接延坪,西邻莲花,南界漫川古镇,北邻高坝。这里地处秦尾楚头,人口杂居,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在此交汇,留下了山阳八仙鼓、情歌、孝歌、社火、面花、剪纸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法官庙村得名于村内的道教古庙法官庙,该庙是为纪念清代名医张法官而建。据传,张法官原名张顺天,清乾隆年间生人,自幼天赋异禀,刻苦学医,经真人点化,医术精湛,救死扶伤,被御赐“法官”之名,后落叶归根,回到山阳故乡。清同治四年(年),同治皇帝责成山阳县令派员督建法官庙,经过7年修建,终于竣工。

旧时,法官庙村有德行深厚的张顺天,今日,法官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站在高处远远望去,依山而建的梯田、整齐划一的村居、蜿蜒曲折的河流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沉浸其中。

近年来,山阳县突出法官庙村“山、水、林、路、田、荷、庙”七大特色,积极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三大主导产业,新建大樱桃、油牡丹、九眼莲、茶叶等种植基地,形成了“春看樱花、夏赏荷花、秋摘葡萄、四季蔬菜飘香”的产业格局,全力打造“秦岭原乡”美丽乡村。

村头,一座大桥连接着田园和依山公路,村道全是新修的水泥路,两旁鲜花盛开。法官庙村围绕旱作梯田优美的田园风光,将生态旅游和梯田耕作巧妙结合,建设集农业观光、摄影采风、休闲养生、民宿体验、度假购物于一体的美丽田园风景区。

去乡村旅游,免不了要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或者体验农活,感受蓝天碧水、小桥人家的乡野风情。法官庙村也有自己的拿手好物,如茶叶、核桃、水产等,都是大自然的最佳馈赠。在美丽的村庄,呼吸着新鲜空气,嚼着原汁原味的坚果,品着天然好茶叶,何乐而不为呢?

赶上好时节,游客还可以跟村民一起体验采茶的乐趣。漫山遍野都是绿油油的美景,风轻轻地吹着,鸟叫声不绝于耳,茶香沁人心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勤劳善良的法官庙村人,一定会把压箱底的采茶技术传授给你。

“小乡村,也有大品牌。”“看着是个村子,没想到艺术氛围很浓,值得细细品味。”这是游客对法官庙村最好的评价。近年来,村子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瞄准田园风光定位,打出“法官秦岭原乡农旅小镇”招牌,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此外,村庄还以独特美景为资源,建成秦岭原乡法官乡村艺术写生基地。如今,该基地已成为中国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艺术院校的写生基地。(插画:呱咕;编辑:宋雨秋)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31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