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黔协作黔西市红托竹荪撑起群众致富
2022/12/29 来源:不详开栏的话:粤黔携手,山海情深。地处珠江口的广东与地处珠江源的贵州,因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而牵手,一个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省份和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省份同心携手前行。在乌蒙深处的毕节,深圳与广州接力,从产业到就业,从教育到医疗……一幅幅东西部协作的壮美画卷徐徐铺展。国发〔〕2号文件提出打造东西部协作的典范,广州和毕节如何发力?日前,记者走进七星关、大方、黔西、赫章等地,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工厂车间,医院学校,感受粤黔协作携手发展的磅礴力量。
“注意种植的行间距,每一列是计算好的,太挤了营养跟不上。”阳春三月,在毕节黔西市绿化乡湾箐村红托竹荪基地,负责人陈静仔细地指导务工群众种植红托竹荪。
陈静是绿化乡本地人,年少时离开家乡走南闯北30多年,干过许多行业,后来一直在清镇市从事通信行业。
事业有成后,他一直有回乡创业带领乡亲致富的想法。去年,听说有东西部协作项目资金帮扶,陈静心想,机会来了,于是毅然回到了家乡自筹万元加上东西部协作资金万元,投资修建了红托竹荪菌棒生产加工厂。
“做产业并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要深思熟虑,摸清楚市场行情和发展难点。”陈静说,为不辜负乡亲们所托发展好红托竹荪,他先后前往安龙、广西等地上门学习红托竹荪培育及种植技术。
“不夸张地说,去年我车轮胎都跑坏了两个。”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刻苦钻研的态度,去年3月,红托竹荪菌棒加工厂投产时,陈静培育出了可降低生产成本20%的红托竹荪菌棒,并成功规模化育种。
“市场上红托竹荪菌棒2元一个4两重,我的5元一个一斤重,但是我的菌棒制作方式和别的不一样,菌农拿去种植更方便,成本也更低,存活率却更高。”陈静介绍,靠着良好的品质与市场的认可,湾箐村红托竹荪菌棒一炮而红,吸引了无数红托竹荪种植大户前来购来买。
“去年到今年,基地卖了多万棒,产值多万元。仅仅用了一年时间,我们的基地就回本了。”陈静骄傲地说。
“基地还凝聚了广州帮扶干部的心血,今年他们将帮基地打开广州市场。”陈静算了笔账,在省内和广州市场的双重加持下,今年基地的产值预计可突破0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红托竹荪菌棒培育与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今该基地吸纳务工余人,年发放务工工资余万元。
产业发展红火,不少头脑灵活的村民不仅在该基地务工,更是将红托竹荪带到了家中种植,扩大了增收渠道。
“我现在不仅在基地上班,还把菌棒带回家种植,打‘双份工’挣‘双份钱’,日子是越过越好。”谢大云家住在基地附近,去年在家中种植了棒红托竹荪,增收了元。
山海相连,情深义重。广州挂职黔西市副市长胡潘强表示,将按照新国发2号文和粤黔两省、穗毕两市的工作要求,重点结合黔西市“4+N”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支持黄牛循环经济产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猕猴桃基地建设、羊肚菌和红托竹荪等食用菌产业发展,完善“组团式”帮扶,持续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粤黔工作队毕节工作组提供素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夏民 翟培声 谢朝政
编辑顾野灵
编审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