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乌蒙贫瘠土地开出希望之花群像扫描

2022/10/11 来源:不详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华民族迎来又一个历史时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世纪伟业,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把全面小康的里程碑树立在复兴之路上。   打量巍巍乌蒙,千年梦想一朝圆。砸碎贫困枷锁,封印世事悲歌,日与夜,行与思,六盘水,鏖战贫困、孜孜求索、慨然而行,信仰的光辉、战贫的足迹,青山为证,日月可鉴。   今天,我们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记录瞬间、回溯征程,就是要把最崇高的敬意,最浓情的礼赞,献给那些改变和感动这片多彩热土的人们:只有为了人民的发展,才能如此大气磅礴;只有依靠人民的奋斗,才能如此一往无前。   今天,我们用定格史实的光影,留住细节、珍藏感动,不但是为历史留一份底稿,为磅礴乌蒙减贫摘帽“奇迹”详尽注解,更是要砥砺未来,重整行装,跨改革“山峰”、越发展“丘壑”、迈转型“险隘”,与无限风光来一场激荡人心的崭新幸福邂逅。

在有限的生命里,一个人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六盘水脱贫攻坚一线,有人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他们捧着时代给出的命题,主动请缨,把脚踩进泥土,把汗抛向田野,他们行远自迩,踔厉奋发,把岁月化成歌,留在山河。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与贫困抗争,他们的身躯,从弱不禁风到不惧风雨;他们的面孔,从稚气未脱到青春勃发;他们的理想,从追逐个人价值到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   当“城市娃”成了“农村汉”,当外来人变身村里的“百事通”,羞于言辞的小姑娘变成了风风火火的“娘子军”……总有一种力量催人奋进,总有一种精神让人热泪盈眶。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驻村轮战干部。

初心,绽放最美青春   年6月的一天,六盘水市信访局来了一群“不速之客”,六名村民,带着按下村里两百多位村民手印的申请,前来“上访”——留住驻村期满、踏实能干的“第一书记”高安勤。   年4月,刚读完研究生的高安勤响应单位六盘水市农业农村局的号召,报名来到水城县陡箐镇石头寨村担任第一书记。“我希望自己能学有所用,基层正用到我的地方。”   驻村,于高安勤而言,既是锻炼机会,也是艰巨挑战。   没有基层摸爬滚打经验的他,刚参加工作,就走到复杂棘手的农村,他也曾犯过难——石头寨村村“两委”组成人员年龄偏大,多年来在村里发展的项目基本以失败告终。   对村委没有信任度的村民,对高安勤这个城里来的第一书记,更是没有放在心上。“他就是到村里来挂名混日子的。”是当时石头寨村民对高安勤的看法。   一次次走访,了解群众忧与盼;一次次围炉夜话,商量脱贫的路子;一碗碗苞谷酒,情与酒一并入喉……踏遍村里每个角落,高安勤印象改观:村民朴实、勤奋,只是苦于找不对路子。   发挥农业农村部门与农民乡亲的天然优势,解开群众心解的高安勤干得“风风火火”——种植鲜食玉米、发展蔬菜种植、开办面条加工厂、发展养殖等等,几年时间,脱贫路子越走越宽。   从“当家人”到“贴心人”,高安勤守住一颗初心,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绽放了最美青春,凭真心付出,他收获了群众的深情难舍,驻村期满的他,选择了留下,继续为乡亲脱贫站一班岗。   一代人的芳华绽放,一代人的青春继续,把个人追求和梦想与党和国家事业紧密相连,始终激荡一股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心劲,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滴水穿石金石为开的韧劲。   在水城县发耳镇白岩脚村,诞生过这样一张“扶贫地图”——地图清晰标注出村里5个村民小组住房示范图,符号标识清晰。这张地图并非出自画家之手,它来源于一支扶贫小分队。   “一图在手,我们就知道哪家哪户是个什么情况,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带着“地图”去扶贫,村脱贫攻坚决胜队第一小分队队长周斌说,前期走访勾画的这张“地图”,让他们不再“两眼一抹黑”,扶贫,更有重心,也更有效率。   无独有偶,在钟山,保华镇海螺村五组包组干部施令臣也绘制过一张扶贫“地图”——地图上,一个个错落有致的“房屋”代表组里五个网格70户人家房屋所处位置,一条条粗细不一的曲线代表村里打通的通村路、串户路,一个个多边形代表境内的山峦。   拜群众为师,把大地当“讲台”,从六盘水市第十二中学走到乡村,施令臣立足自身信息技术学专业优势,多少次用眼记录、用脚丈量,多少次深夜绘图、鼠标移动,镌刻真情真心。   从学校到基层,从“孩子王”到扶贫干部,施令臣工作地点在变,身份在变,愿景也在变,但“先拜师,再授课,发挥自身特长,走到哪里把哪里当讲台”的初心依然如故。   两张“地图”,两段佳话。甩开膀子、干出样子的青年一代情系民生,把群众当亲人,因为心中有“蓝图”,手中方能以实干画“地图”,这是他们的故事,更是时代的缩影。

真情,沾满泥土芬芳   驻村扶贫,一去就是五年有余,六盘水市纪委监委派驻第一纪检监察组副县长级专职纪检监察员苏维总结出了自己扶贫的一句“金句”——“像谈恋爱一样治理乡村”。   这话,并不是“空口白话”,而是言之凿凿。   年3月,向组织请缨,苏维打起背包奔赴山间,在水城县阿戛镇高中村(后合并至电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把宝贵的青壮年岁月献给了这方山水。   五年前,第一次来这里,他中途停下休息了三次,雨季的高中村山高雾浓,眼前除了看不见顶的山,就是破烂的民房,这一切,让苏维倍感心痛,也深感“压力山大”。   迎难而上,是职责,更是本色。驻村工作很枯燥,“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驻村工作也很辛苦,“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苏维等闲视之,不怕苦、不怕累。   在高中小村,苗族人口占90%以上,村民长期“与世隔绝”,年老者只会用苗语沟通。苏维就向村贤寨老请教,从发音到字词,从头学起,不到一年,他就能说一口地道的苗语。   少数民族地区如期脱贫,任务更艰巨,不解决“船”和“桥”的问题,“过河”就是空谈,着眼“桥”和“船”,苏维带着村支两委从产业扶贫、志智双扶、基础设施改善找抓手。   牵头成立牛得很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雅优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建立猕猴桃产业园、食用菌种植和“水城黑山羊”圈养基地……苏维以百姓心为心,每一个项目都参与。   在项目落地前,苏维召开群众会、院坝会一次次会商,仅发展养牛产业,一年时间,他就参加相关大小会议余场。“扶贫,不能蛮干,不能搞‘单相思’,群众认可是第一位的。”   “他比高中人更像高中人!”这是当地村民的感慨,“高中不脱贫,我便不离开!”这是苏维对高中的深情告白。多年的朝夕相处、携手同行,苏维多了牵挂,群众多了信任与不舍。   滴水恩深,看着村里一天天的新变化,自家因发展产业摆脱了贫困,村民熊开勇亲手将一套苗族传统服饰送到苏维手里:“不为别的,因为苏书记是我们苗族同胞的有缘人。”   紧贴大地行走,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扶贫干部当亲人,这样的鲜活场景和感人瞬间,在六盘水,并不少。不务虚功、但做实事的扶贫干部脚下沾的是泥土,心中沉淀的是真情——   在青林乡海发村,两换驻村地点的第一书记林金秀,是大山深处的“金管家”,做村民工作,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队伍建设,她想在前、做在前;发展产业,她有思路,能吃苦。   厚厚一摞民情日记本见证她情洒扶贫路,每一本,内页密密麻麻的记载着各类日常,扉页上的话语却未曾变换:常怀爱民之心,擅谋富民之策,恪守为民之责,这是她的心声。   在六枝特区月亮河乡,隆茂村党支部书记刘维,本是乡政府工作人员,年却到村里当村支书,时年28岁。长在城里,与书卷打交道的她,有过犹豫,但更多的坚定。   到村后,她带领村支两委找准红米和竹荪种植、小龙虾养殖等产业,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发展,村里脱了贫,村民乐开花,村民给她取了个外号:月亮河畔的“俏火棘”。

担当,照亮美丽梦想   水城县营盘乡因贫困程度深,是全市脱贫攻坚的“主阵地”。年,小满刚过,一场特殊的脱贫攻坚“大比武”,在营盘乡罗多村“鸣枪开场”——   罗多村森林茂密,是天然的“氧吧”。清晨,0多只桃花鸡从蓝色“小别墅”里钻出来,在松林里悠闲觅食散步。突然,一阵话语声打破了松林的静谧……   “产业发展靠技术,但技术入股是给工资呢,还是以‘三变’模式按占比分红?”“我们也遇到这种情况,能不能建立一个技术基金?”“有些技术可以量化,有的则要看潜在价值……”   林中的说话声,忽而七嘴八舌,忽而窃窃私语,一会儿声音突然抬高了八度,又似在争执。就像一场“头脑风暴”,在激烈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声音最大的要数“黄家三兄弟”,还有营盘乡“90后”副乡长黄琪、罗多村村主任詹明文。   “黄家三兄弟”何许人也?   大哥黄坤,35岁,市委组织部选派到盘州市刘官街道高官村的驻村干部;二哥黄照勇,31岁,盘州市宏财公司选派到大山镇古德村的第一书记;三弟黄亚祥,29岁,市委办选派到水城县营盘乡罗多村的第一书记。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黄家三兄弟主动申请驻村,肩并肩演绎一出“打虎还得亲兄弟”的扶贫故事。得知三兄弟都要驻村,干了30年村支书的父亲叮嘱了一句话:“多干实事,少放空炮!”   这次三兄弟齐聚罗多“论剑”,一来是两个哥哥想到营盘乡这个省领导挂钩扶贫点学习借鉴;二来是有点“小私心”——看看三弟黄亚祥。已经好久没有回家的三弟孩子还未满月。   “比武”现场,三兄弟从基层党建、产业扶贫到“四场硬仗”、乡村旅游,“晒路径”清晰到位,“讲成绩”有点有面,既有互相“刁难发问”,也有彼此问计问策,共谋发展。   三兄弟“比武”,投射出六盘水余名驻村第一书记、名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员深深扎根基层,用心用情用力,向贫困发起猛攻的斑斑足迹和赤子情怀。   一“西”一“东”,同在六枝,相距70公里,这是六枝特区驻村第一书记“夫妻档”杨杰、张明的扶贫路——   丈夫杨杰,本是水务评审高级工程师,却放下技术“饭碗”,到岩脚镇岩脚村任同步小康第一书记;妻子张明,在丈夫驻村三个月后,主动请缨到木岗镇斗篷村担任第一书记。   不同的时间,他们做了同样的选择。驻村后,两人会隔着一方屏幕彼此鼓劲,也时常交流工作琐碎,于二人而言,村委会办公室成了他们的“家”,县城的家成了夫妻俩的“旅店”。   决战贫困,泥土满身。在六盘水脱贫攻坚一线,父子上阵、兄弟战贫、夫妻驻村的故事频频上演,他们平凡亦不凡,亏了“小家”,为的是村里的“大家”。   在盘州市民主镇雨打河村,有这样一个故事口口相传:年7月,怀有身孕的盘州市物资公司帮扶干部段娅,沉到一线扶贫,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小康六项行动等战斗。   年3月28日,孩子出生,父母给他取的乳名就叫“小攻坚”,虽然宝宝的学名叫唐博然,但小攻坚的名字叫得更响亮。   从贵州屋脊到北盘江畔,从彝乡苗寨到边远山村,扶贫干部战斗着,他们是“领头羊”,是贫困群众的贴心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这场艰苦卓绝的反贫困决战,动人的故事不胜枚举,我们撷取的不过是浪花朵朵,“在有限的生命里,一个人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问直抵人心,时间给出答案。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谌晗

编辑谢勇勇

编审马刚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1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