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百进蹲点采访杨秀松扎根土地的
2023/8/7 来源:不详白癜风规范化 http://m.39.net/pf/a_6185586.html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从毕节市织金县城驱车30分钟左右,到达织金经济开发区后山,下车,沿着蜿蜒的小道步行20分钟左右便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杨秀松的“农业试验新基地”。
杨秀松,何许人也?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叟”罢了,年出生的他,而今已是83岁高龄,常年与土地为伴的生活经历,让他虽苍老,但依旧挺拔,精神矍铄。
“人是离不开土地的,尤其是我这种干了一辈子农活的人,一段时间不下地干活,就脚软手酸,浑身没劲。”一路前行,杨秀松不仅面不红气不喘,还能与我们闲唠过往。
年,新中国成立刚十年,全国各地正是一片轰轰烈烈的建设场景,彼时年方二十的杨秀松应征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先后在西南片区,新疆、北京等地修建铁路、地铁轨道。
年,杨秀松复员回家,几经辗转,后来进入了国有林场——桂花林场。在林场,杨秀松认真钻研业务,踏实苦干,积极上进,后来成长为桂花林场的副场长。
“桂花林场的那段经历,定下了我一生奋斗的目标。”
年前后,桂花林场率先在全县人工栽培出食用菌(平菇),杨秀松便牵头试验本地野生竹荪人工栽培,并大获成功。
“当时我们试验成功之后,便将这种技术向群众推广,但由于老百姓专业素养不够、平时管护不规范等原因,导致竹荪推广仅有零星几处成功。”
但只要有成功的案例,就意味着有全面成功的可能。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由杨秀松担任技术指导员,带领老百姓大力发展竹荪种植。终于在年,野生竹荪人工栽培取得大面积成功,“当时干竹荪的市场价,达到了每斤元的高价,如此丰厚的利润,掀起了一阵种竹荪的热潮。”
野生竹荪种植产业虽有效拓宽了老百姓的致富路径,但由于栽种原料的问题,给全县的森林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最初栽种的竹荪,需要用木本材料进行培养栽种,所以老百姓为了栽种竹荪,便大肆砍伐林木,严重破坏了环境。”
作为野生竹荪人工栽种的创始人之一,杨秀松面对问题并不回避退缩,而是转身投入研发,努力解决问题。
经过多次试验,杨秀松成功用包谷芯、包谷秆混合牛粪、木屑等栽培出竹荪。“我把它称为草本栽种法,相比原先的木本栽种,最大的好处是大量节省了木材的使用,不会再对森林造成伤害。”
草本栽种法一直沿用至今,带领无数老百姓走上了致富之路,也为全县乃至全省的竹荪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续我还率先解决了竹荪大棚种植转为林下种植的技术问题,培育发展了红灵芝、黄金菇等不同品种的食用菌,近几年我在试验天麻、黄金姜的种植等。”杨秀松告诉记者,作为一名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决心不可退;作为一名退休公职人员,退休不退事业,为人民谋幸福、为产业谋发展的初心不可退,要在这片养育了我、也养育了无数人的土地上不断探索试验,为农业事业的发展,作出一名老农人的贡献。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杨宇峰
编辑熊江睿
二审徐微微
三审闵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