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条齐技术新小小食用菌撑起富民伞
2023/5/7 来源:不详7月27日,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场推进会在纳雍县举行。当日上午,由与会代表组成的观摩团参观了纳雍县化作林场林下食用菌示范基地、寨乐镇红托竹荪产业基地以及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菌棒生产产业园区,就食用菌种植与管护、菌棒生产加工、食用菌产品加工及销售做了深入交流。
仲夏时节,化作林场古木参天,绿波荡漾。林下,一列列整齐的土垄里,冒出鸡蛋大小的红托竹荪蛋,光溜溜,粉嫩嫩。林间,比腰粗的笔直杉树树干上,铁皮石斛进入花期后的休整养护。移步换景,穿过竹荪种植基地,便来到林下黑木耳和林下中药材种植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引得观摩团连连感慨:“这茂林之下,酝酿着大大的财富啊!”
“万亩选择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坡度平缓、森林郁闭度适中地方,坚持以林下食用菌种植为主,轮作林下中药材为辅。”化作林场负责人介绍,目前,通过“公司+林场+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化作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完成先期示范建设,发展林下红托竹荪、黑木耳等食用菌余亩,林下黄精、石斛等中药材近亩,林下养鸡4.5万羽。其中,林下红托竹荪亩产鲜菇公斤,保底出售价为每公斤80元,每年亩产纯利润可达余元。同时,由村合作社组织当地群众在基地务工,基地种植期,每日带动余人参与务工,竹荪采收期,每日可带动余人,日常管护用工15人,每天工资元。此外,通过“积分+奖励”机制,提升群众收益。
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它产业争资源,这是食用菌产业的一大特色。近年来,纳雍县充分利用国有林场林下空间广阔,土地洁净且相对集中连片、权属清晰等优势,结合国有林场持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国有林场领头雁作用,弥补产业基地布局分散、基础建设难、管理粗放等短板。同时,引进公司与林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开拓“以林菌为主,轮作林药、适度发展林禽”的立体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用地、资金两大难题,推进全县林下经济全面高质量发展。
竹荪口感爽脆,营养价值高,被誉为“菌中皇后”,已然成为我省发展食用菌产业强有力的一大竞争单品。如何保障优势领先,技术创新赋能是关键。
在寨乐镇红托竹荪产业园基地,个四季出菇大棚,通过规范化配套加温、保湿、通风等系统,采取立体筐栽模式经营管理,打破传统种植出菇瓶颈,提高出菇产量余品质,实现红托竹荪鲜菇四季可上餐桌。
“一筐放置几根菌棒?底层土和上层土需要覆盖多深多厚?”“几个月能出菇?每框产量如何?”基地上,观摩团对由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创的大棚立体筐栽模式产生浓厚兴趣。
据介绍,基地由金蟾公司统一经营管理、规划种植、物资配送、技术培训和指导。产品由公司统一回收、加工包装与销售。目前,基地实行循环进棚种植,现已进棚种植余个,其余大棚正逐步换季清棚。基地每棚每年可种植0余棒,每年种植2季,全年满产可产鲜菇余吨,可实现年产值1亿元以上,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食用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在寨乐镇红托竹荪产业基地示范推广带动下,全县掀起了四季出菇大棚种植热潮。
除了种植方式创新,菌棒产业化生产也是金蟾公司一大优势。随后,观摩团来到金蟾大山公司菌棒生产产业园,参观了红托竹荪菌棒生产流程,听取了相关技术研发、产能设计以及经营管理等情况汇报。
搅拌、装袋、灭菌、预冷、强冷、接种、培养、挑选、出库……在金蟾大山公司标准化食用菌菌棒生产厂内,菌棒生产有序开展。
菌棒生产是食用菌产业建设的重要前提,为了加强食用菌标准体系建设,保障产业上游供应,纳雍县依托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金蟾大山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骨干,投入2.6亿余元,建成标准化食用菌菌棒生产厂,设置2条装袋生产线6台全自动装袋一体机,年产菌棒可达0万棒,满足全县食用菌种植菌棒需求。
“公司现已自主研发出整套食用菌生产种植技术,累计受理专利22项,取得授权专利8项,多项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液体菌种生产技术突破通过不断优化液体菌种配方、实现了液体菌种工厂化生产应用,液体菌种生产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菌棒质量控制技术突破,菌棒生产污染率有效控制在5%以内,实现菌棒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金蟾大山公司负责人介绍。
以贵州珍稀特色食用菌红托竹荪为主导产品,公司已建成集“科技研发、菌种繁育、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年,公司实现产值1.45亿元,营业收入达.36万元。
近年来,纳雍县高位统筹部署发展食用菌产业,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技术支撑,全力推进生产创新,健全销售体系,加强品牌创建,着力于由简单扩量转向深度提质,高质量推进食用菌产业跨越发展,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6月底,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5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采丽王维维
编辑唐怒娇金忠秀
编审陈毓钊
本文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