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贵州有故事杨彝华高端人才助推绿色

2023/7/11 来源:不详

芳菲四月,草长莺飞。时下,走进印江自治县缠溪镇珍稀食用菌林下仿野生培育示范基地,一股山林草清香扑面而来,一簇簇鹿茸菇层层叠叠铺满在菌垄上。务工村民在菌垄间清理掉菌群周围的松针后,一手扶着鹿茸菇,一手小心翼翼地贴着地面将菇连根拔起放入筐中,抢“鲜”供应市场。

“我们村种蘑菇有绝招,有高手哩!”缠溪镇冷水溪村党支部书记敖阳满脸乐呵地介绍,目前,冷水溪村采取封山育菌建设山地食用菌发展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发展林下野生菌栽培加保育林亩左右,种植了杏鲍菇、大球盖菇、羊肚菌、竹荪、冬荪等10余个品种余亩,将林下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既利用起闲置的山林,带动群众增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敖阳口中的高手之一就是贵州省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彝华及她的团队。

年,作为食用菌高精尖人才从云南引进贵州,杨彝华发挥专业所长,因地制宜,靶向施策,围绕植树种菌、封山育菌,大力开展野生菌保育,推广林下“腐生基质种菌”的食用菌仿生栽培方式,拓展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

“冷水溪村的仿野生珍稀食用菌长势很好,在自然生长规律前提下,通过人工‘微干预’,实现了产量与质量的双增长。”杨彝华手捧新鲜的鹿茸菇开心地说,“来贵州5年了,人越来越熟,事儿越来越顺,大家上下一心,凝心聚力、敢闯敢干,就连我花了近十年摸索的封山育菌模式也仅用短短3年就在缠溪镇创新落地。”

目前,缠溪镇建成了贵州省第一个生态化封山育菌示范区,对松乳菇、牛肝菌、新古尼虫草等野生菌保育,推动了野生食用菌产业化发展,当地群众从野生菌保育项目中获得多万元收益。此外,缠溪镇采取植树种菌模式,种植块菌-榛子菌根苗余株,红汁乳菇-马尾松、鲜艳乳菇-马尾松菌根苗余株,幼树长势良好,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

贵州是生物生态资源大省,有着丰富的菌物资源,但菌类资源分布不均衡,野生食用菌产业化程度低,品牌效应弱,导致从资源到市场的产业链不够畅通,隐藏在大山深处的众多美味佳肴被长期埋没。

“我们的目标就是把野生食药用菌培育成贵州食用菌产业新兴增长极。”杨彝华说,“但目前野生菌产业在贵州尚属于新兴产业,要不断推广封山育菌、野生菌保育、植树种菌模式,挖掘贵州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重要野生食用菌种类资源,在珍稀食用菌仿野生栽培、重金属安全控制、产品开发、品牌培育和市场建设上发力。同时,建设一二三产多学科融合的技术团队,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助力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

走绿色“黔菌”之路,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以山为书,以菌为笔。5年努力,贵州野生食用菌产业成绩不断:

合作共建,全省建立植树种菌、野生菌保育、食用菌林下仿生态培育等封山育菌示范核心基地7个,总面积亩;辐射推广食用菌林下仿生态栽培累计亩;建立了贵州省菌根苗本地化培育中心1个,累计培育块菌和松乳菇菌根苗共00多株,集成技术并制定发布贵州省地方标准1项;推进野生菌资源保育及产业化发展“一山一线一朵云”体系建设,服务“黔菌”产业发展……

从云南到贵州,从一个旁观者变成贵州新时代的建设者、“贵州发展速度”的贡献者,投身食用菌产业大潮中,带领食用菌团队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杨彝华说,这是作为一个“新”贵州人的骄傲和自豪。

谈及未来,杨彝华信心满满:“接下来,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做发展‘干将’、改革‘闯将’、攻坚‘猛将’,在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的‘黄金十年’中担当作为、放飞梦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吴采丽吴传娟

编辑吴传娟

二审吴采丽

三审刘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7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