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看贵州系列报道林下崛起种
2023/5/3 来源:不详编者按:
今年7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立足资源禀赋,构建“四大业态、全链融合”的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即,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适度发展林下养殖业、积极发展林下产品采集业、有序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康养业,促进林下经济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本报即日起推出“林下经济看贵州”系列报道,聚焦全省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的构建,通过深挖全省各地成功模式及典型经验,在全社会营造共同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省国有龙里林场,农户在采挖茯苓。
——省国有龙里林场——
国储林+林下经济长短结合收益高
省国有龙里林场的茯苓成熟了。从7月底开始采挖,半个月时间已经有60吨鲜茯苓销往湖南。 “这批茯苓是去年5月份种下的,当时林场启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间伐了一批马尾松,我们就利用松树段木尝试在林下种植茯苓,种了亩,目前看来效果很好。”贵州林草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杜华东介绍,目前茯苓平均亩产量达3吨,市场价为6元/斤,亩产值可以达到3.6万元。 3.6万元的亩产值对林场的经营来说是什么概念?杜华东作了一个比较:以林场传统的木材经营来看,皆伐1亩成熟的马尾松出材量在30立方米左右,按元/立方米的价格计算,亩产值为3万元。但是马尾松达到采伐的年龄至少需要20年,同样单位面积,种植茯苓1年的效益就超过马尾松20年的效益。 这也是龙里林场决定配套发展林下经济的原因。
马尾松林下补植了伯乐树、红豆杉等珍贵树种。 据了解,龙里林场国储林项目建设总规模为6.18万亩,通过现有林改培、集约人工林栽培种植楠木、榉木、红豆杉等珍贵树种。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2.24亿元,其中银行本息为7亿元。 “大家都说国储林项目的贷款期限长,有30年。但是它的宽限期只有8年,也就是说,到第9年就要开始还款。那时候种下去的珍贵林木还没有收益,我们要靠什么来还款呢?”杜华东告诉记者,如果按照传统的采伐林木获取收益,整个“十四五”期间,龙里林场的采伐限额为立方米,由于现阶段几乎全部是松木,产值大概在万元左右,连利息都不够付。 国储林项目具有建设内容复杂、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质,如果不能找准盈利模式,将面临极大的债务风险。而发展林下经济则可以有效弥补国储林项目收益不确定的问题,为项目建设主体提供了稳定的还款来源。为此,龙里林场积极探索“国储林+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将20%的项目资金用于发展林下经济。 走进龙里林场的国储林项目基地,过去密密麻麻难透阳光的松树林经过择伐后,变得稀疏开阔。松树之间,今年3月种下的楠木已有1米高。择伐后的松树蔸桩上,放着一袋袋茯苓菌包。林下的土地,一行行被松针覆盖的土垄整齐排列,里面种的则是红托竹荪。
采用14公分以上的松树伐桩进行茯苓种植。 “松树大径级木材+珍贵木材+林下经济”的立体复合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森林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的问题。根据龙里林场国储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测算,该项目配套发展以竹荪、茯苓为主的林下种植业亩,项目期内林场大径级和珍贵木材收入为16.94亿元、林下经济收入为4.31亿元,预计总利润可达9.01亿元。 “我省很大部分的林区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发展林下经济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通过‘国储林+林下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破解林下经济效益高但缺资金、国储林项目有资金但盈利慢的矛盾,实现国储林项目和林下经济的互动双赢。”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向守都介绍,《关于加快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项目建设单位利用国储林40%以内贷款资金实施林下经济项目,这是非常具有创造性、前瞻性的决策,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在下一步的发展中,全省各地将用好政策、锐意创新,带领林农走出一条“短期不返贫、中期能增收、长期可致富”的发展新路子。
村民化作乡化作林场管理林下黑木耳。谢文娟摄
——纳雍县——
壮大经营主体推进全链发展
走进毕节市纳雍县化作林场,置身茂林,古木参天,绿波荡漾。眼前,林下一列列整齐的土垄里,冒出鸡蛋大小的红托竹荪蛋,光溜溜,粉嫩嫩。林间,比腰粗的笔直杉树树干上,铁皮石斛进入花期后的休整养护。移步换景,穿过竹荪种植基地,便来到林下黑木耳和林下中药材种植区。规模化、标准化的林下种植业,正酝酿着巨大的财富。 林下食用菌是壮大林下经济的重要产业,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这是林下菌产业的一大特色。而高质量发展林下菌,绕不开用地、技术、资金等关键要素。
纳雍县化作林场林下木耳标准化种植基地。 近年来,纳雍县充分利用县内广阔的森林资源,依托化作林场,采取“公司+林场+基地+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积极引进企业,探索“以林菌为主,轮作林药、适度发展林禽”的林下经济立体发展模式。 “化作林场林地面积达8.86万亩,森林资源丰富,为林菌生长提供了空间。”化作林场场长田庆刚介绍,纳雍县利用林场土地洁净且相对集中连片、权属清晰等优势,选择在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坡度平缓、森林郁闭度适中地方科学规划建设4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园,坚持以林下红托竹荪、黑木耳等食用菌种植为主,轮作林药为辅,适度发展林下养鸡,弥补林下经济产业用地建设布局分散、基础建设难等短板。同时,充分发挥国有林场领头雁作用,壮大林菌、林药等绿色产业,促进了林场深化改革转型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骨干。纳雍县积极培育壮大经营主体,破解了林下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资金、技术、人才匮乏等难题。通过企业与林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由林场负责提供林地统一规划、参与生产管理;企业负责组织生产经营、技术培训、生产指导、市场开发和产品销售;合作社负责组织群众务工与日常管理,并通过“积分+奖励”机制,提升群众收益。
村民在化作乡化作林场管理林下鸡舍。谢文娟摄 据介绍,化作林场林下经济产业园完成先期示范建设,种植林下红托竹荪余亩,试种黑木耳3.5万棒;种植林下黄精、石斛等中药材近亩;林下养鸡4.5万羽。当前,正值林下红托竹荪出菇季节,林场亩产鲜菇斤,保底出售价为每斤35元,每亩纯利润可达1万余元。同时,由村合作社组织当地群众在基地务工,每人每天工资元,基地种植期,每日带动余人务工,竹荪采收期,每日可带动余人务工,日常管护用工15人。 在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食用菌菌棒生产厂内,搅拌、装袋、灭菌、预冷、强冷、接种、培养、挑选、出库……菌棒生产有序开展。“我们实现了菌棒质量控制技术突破,菌棒生产污染率有效控制在5%以内,实现菌棒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金蟾大山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已自主研发出整套食用菌生产种植技术,获得授权专利8项。 为了保障全县林菌产业生产上游供应,纳雍县依托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金蟾大山公司自主研发整套食用菌生产种植技术,实现了居全国前列水平的液体菌种工厂化生产应用,建成标准化食用菌菌棒生产厂,设置2条装袋生产线6台全自动装袋一体机,年产菌棒可达0万棒,满足全县食用菌种植菌棒需求。年,该公司实现产值1.45亿元,营业收入达.36万元。同时,该公司已打造集科技研发、菌种繁育、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成为纳雍县林菌产业发展“助推器”,带动林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枝特区花德河林场林下种植的榆黄菇长势喜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慧摄
——六枝特区——
培训职业林农助力乡村振兴
陈太鸿发展林下经济已经有8年了。这期间,他的发展思路经历了三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是在年。他看到了林下食用菌产业的广阔前景。 “那时候六盘水推广‘三变’改革,第一变就是资源变资产,这让我想到了家乡茂密的森林。”陈太鸿认为,林下是发展优质食用菌的最佳场所,于是他成立了贵州鸿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六枝特区花德河林场种植食用菌。该公司根据市场需求,主打猴头菇、榆黄菇、灰树花、黑皮鸡枞菌、平菇、香菇等品种,并根据不同菇种的生物特性,总结出了层架式、地表式、覆土式栽培模式。
六枝特区花德河林场,农户在林下食用菌基地务工的同时学习管护技术。 初秋时节,走进花德河林场的林下食用菌种植基地。林间,是一排排整齐的双层木架,木架上的猴头菇探出了拇指大小的头,再过一个月时间就可以采收。地面,是一排排白色的菌棒,榆黄菇长势喜人。地下的土垄里,黑皮鸡枞菌在努力生长,只要下一场雨,便可以破土而出。 “目前,我们种植基地面积有80亩,夏秋菌菇盛产期时每天产量可达至斤,市场价平均为10元/斤,收入相当可观。”陈太鸿介绍。 既然种植林下食用菌收入如此可观,为什么他的公司不持续扩大规模呢?这就要说到陈太鸿发展思路的第二次转变。 在发展林下食用菌的过程中,周边的很多村民到鸿霖公司的种植基地务工,一些贫困户通过务工很快实现了脱贫。“林下经济是带动性很强的产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当时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公司急切地想要扩大规模,带动更多农户脱贫增收,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了重重的困难。”陈太鸿介绍,若要扩大规模,林地的租赁和流转、菌棒菌种的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户的工资,每一项都需要大笔的资金,公司若贸然扩大规模,面临的就是巨额的债务和一系列的发展风险,到最后很可能是公司垮了、产业败了,又何谈带动农民增收。 “但是我们又发现,其实农户学习能力很强,他们很快就掌握了种植技术,是完全可以自己发展林下菌的。他们有林地资源,又有种植技术,只是没有钱买菌棒。所以,我们转变了思路,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由公司提供菌棒给农户种植并提供技术指导,出菇后公司保底回收,扣除掉菌棒费用,其他的收益都是农户的。”陈太鸿说。
年,六枝特区月亮河彝族布依族苗族乡何家寨村村民刘胜明在鸿霖公司的基地干了一年多了,全面掌握了林下菌种植管理技术。在陈太鸿的鼓励下,刘胜明从公司拿了个香菇菌棒自己栽培,仅3个月就有了收益,销售金额1.2万元,扣除菌棒费用后净赚了元。 林下经济要让林农回归到产业主体的角色,企业全心全意做好服务。秉承着这样的发展理念,鸿霖公司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技术研发、林农培训、市场销售等方面,每个月邀请省农科院等机构的专家来到基地集中授课3至5天,通过理论讲解及“手把手”指导的方式,开展诸如食用菌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的培训。该公司先后成为了“六盘水市林下食用菌实训基地”“全省林下种食用菌推广培训基地”。
如今,鸿霖公司已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林下食用菌0余亩,花德河林场已有5家企业和两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林场开展林下种植。“这样的成果比我自己种一千亩、一万亩都开心。”陈太鸿说。 带动周边越来越多的农户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既让陈太鸿开心,也让他感到忧愁,快速提升的规模和产量让市场销售压力倍增,食用菌不耐储存,若不能及时卖出也会伤害林农的利益。于是,陈太鸿的发展思路有了第三次转变。那就是发展产品加工、森林旅游。 如今,鸿霖公司已具备了年产吨菌丝罐头、猴头菇面条和香菇酱等产品的生产能力,年销售额近万元。此外,该公司还按照“一地、一园、一馆、一厂”对基地进行了提质改造,通过发展林下食用菌采摘体验、菌子宴、林菌食品伴手礼等,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带动林农持续增收。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方春英刘蓝婴吴采丽
编辑唐怒娇邓钺洁
编审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