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着村民种金种子

2023/1/22 来源:不详

(邵武市人大代表、坊前村党支部书记黄声良的扶贫故事)

杲杲秋阳下,成片成片稻浪随风涌动,金灿灿的稻穗在风中摇曳,收割机“轰轰”地在田间来回穿梭,坊前村党支部书记黄声良捧着饱满金黄的稻种激动地说,“今年是个好年景啊,你看这稻谷多漂亮啊。”

金色阳光印在这个皮肤黝黑汉子脸上,熠熠生辉。黄声良的杂交水稻制种已经20多年,算是老专业户了。村两委工作,他也干了十几年。这些年他一直帮助村民们寻找致富的途径。

坊前村位于邵南片区的肖家坊镇,肖家坊镇环境优美,与泰宁国家地质公园接壤,富硒土壤,水系发达,境内没有一家工业企业,自古以来,都是邵武的粮仓。尤其是坊前村,算是肖家坊镇地势最为平坦、土地最为平整的村,受台风影响小、降雨均匀,结合“烟叶+制种”的水旱轮作新模式,加上有优质的水源和良好的灌溉设施,杂交水稻制种成为坊前村传统的产业。这些年的发展,坊前村已经成为了福建省著名的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但提起以前,这个稍显稍弱的汉子摇摇头,真是不容易啊。

早些年,村里的杂交水稻制种却经常出现花期不相遇、虫害减产等问题,没有专业技术指导,导致制种的产量一直不高,这也影响了当地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于是村里许多壮劳力无奈选择背井离乡出外打工,土地甚至出现荒废。有些村组出现空心村,好好的优良的土壤就这么荒着。黄声良这个老村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深知,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农民对土地有着刻入骨髓的深深依恋,迫不得已才会选择远离故土颠沛流离。他们从来都将“春播夏耘秋收”奉为圭臬,秋收减产或者无收,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打击。

“杂交水稻制种需要壮劳力,最好经验丰富的,可是村里那几年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剩下多是老弱病残、留守妇女。这给我们制种带了困难啊。”黄声良说,“我们村两委得想法子啊。先是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水稻制作难度大,专业性强,尤其是在制定技术方案时要通盘考虑,落实技术时精心指导,我们走出去,找农业局,找科特派员,找专业公司,请进来,给我们办培训班,发技术材料,制种的每个环节,科特派员都亲自到田间做示范,我跟着学习,督促这些技术在实施中不走样。这才使村里种植户的技术水平得以提高啊。”

相比于普通水稻,制作的活儿确实多,人工去除杂草就是份细致活儿。到了授粉期,恰逢盛夏,还要在烈日头底下用长绳或者长竹篙在田里一行一行地赶。这活儿多得是壮劳力才行。而保证花期相遇又是件专业事情,因为黄声良等村两委的积极推动,优选了多家专业公司,科特派员和技术人员长期驻村,坊前村杂交水稻制种的技术难题逐步解决。

虽然制种辛苦,但因为几十年的传统,加上杂交水稻制种比普通水稻赚得多,当地村民参与杂交水稻制种的积极性一直很高,返乡的壮劳力多了。黄声良又开始琢磨如何长期保证技术、提高产量的问题。

“精心培育制种种植大户,这既能保证技术连续性,又能保障和提高产量,逐渐扩大规模。”黄声良眼神炯炯,“我们在过去制种户里挑选技术掌握好,安心种植水稻制种的,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对象,让他们从自己的几亩地开始,逐渐扩大到几十亩。现在,村里承包50亩以上的水稻制种有近二十户了。最高一户的,有两百亩。”

邓顺平就是黄声良口中那个制种大户,其实他自己也是。现在坊前村制种大户面积占到了制种基地的60%,这些制种大户们,规模种植大,责任心强,对技术学习也上心,促成了制种单产的提高,而且还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还带动起贫困户脱贫致富。

黄丽芬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丈夫去世后,家里还有三个未成年孩子嗷嗷待哺,读书、吃饭,哪哪都要钱。生活捉襟见肘。黄声良劝说黄丽芬跟着学习种植制种水稻。“制种水稻经济价值高啊,是脱贫增收的好产业。”黄声良在金色稻浪的田间算了笔账,他用石头在田埂上比划着,“这一亩水稻种子有斤左右,每斤收购7元左右,亩产就可以达到元,黄丽芬种了8亩,不到半年的种植期,光杂交水稻制种一项就有2万多元的收益。”现在的黄丽芬不仅脱了贫,家里的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好日子眼见着马上就来了。

除了精心培育种植大户,人大代表的黄声良想得更多。年开始,他就积极倡导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前我们的田都是小块小块的,田埂又多又窄,人在上面走都要打趔趄,金溪(坊前段)一到汛期就涨水,两岸农田就被淹。”黄声良低声说,“现在村上依托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把小块田整成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修成3米宽的机耕路,还加固了护岸,现在汛期都不怕洪水淹了农田,收割机还可以直接开下农田,实现了机械化,省了许多劳力,一举多得啊。”

晴日下的坊前村土地平整广袤、机耕道四通八达、农田错落有致、水泥护岸笔直,“福建省商品粮种植基地”大字在村口的牌坊下闪闪发亮生辉。“我们村耕地面积0多亩,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就占了多亩,村里有多人从事制种生产了,成了我们村老百姓致富的主要产业了。”黄声良自豪地说着。

不闲着的黄声良没有停下脚步,他一直在探索着村里的其他致富渠道。好学的他拜师学习种植竹荪。年底,他带着村委巫志伟流转了贫困户闲置的土地,开始了12亩的竹荪种植试验田,还雇佣了村里的好几个在家贫困户,使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这样,贫困户们不仅有土地流转的费用,每个月还多了千余元的“工资”。第一年,黄声良的竹荪种植就成功了,还通过直播销售解决了因为疫情销路少的难题。

个子不高的黄声良话不多,但用自己的行动默默帮助村民增收致富,践行着一个人大代表的职责。多年来,一贯如此。未来,会走更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25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